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41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背景 我国哮喘患者人群庞大,发病率逐年上升,整体控制较差,急性发作率高,然而导致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因素较多,缺乏系统的筛选。目的 基于改良德尔菲法筛选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预警因素,形成临床调查表,为多维度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报道和临床预调查,制定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预警因素专家咨询问卷,遴选行业专家30名,采用改良德尔菲法于2021年4—10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两轮问卷咨询,使用SPSS 25.0软件对风险预警因素进行赋权和分析,并根据专家组讨论制定的筛选标准,最终确定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预警因素。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分别为0.894、0.920,判断依据为0.963、0.976,权威系数为0.929、0.948,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31、0.437(P<0.001)。筛选出的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预警因素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情况、生存质量、生物学信息、中医证候、患者基本情况6个一级指标,疾病严重程度、哮喘控制测试、喘息、胸闷、过敏史、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工作/生活环境、嗜酸粒细胞、过去一年急性发作次数、患者依从性、气候/季节变化等2...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对进入孕妇学校的242例初产妇采取多形式教育新模式,探讨多形式教育新模式对初产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11月—2009年11月进入我院孕妇学校的242例初产妇采取讲座、座谈以及网上健康论坛相结合的多形式教育新模式进行心理干预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普通护理分娩的初产妇223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初产妇的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等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评估进入孕妇学校采取多形式教育新模式对初产妇的影响。结果进入孕妇学校采取多形式教育新模式的初产妇大大提高了顺产率,缩短了产程时间,有效地控制了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入孕妇学校采取多形式教育新模式对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有积极的影响,能大大提高顺产率,缩短产程,有效地减少了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从而提高产科质量,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54.
背景 重症哮喘临床控制较差,且欠缺有效的治疗方法,故亟需更多相关临床研究;临床注册试验可为临床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而目前重症哮喘临床注册现状尚不清楚,尚不能为临床试验提供新视角。目的 基于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ICTRP)数据,了解重症哮喘临床试验注册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WHO ICTRP数据库,搜集建库起至2019-12-15注册的重症哮喘相关临床试验资料。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对纳入试验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重症哮喘相关临床试验235个,临床试验注册数量自建库起逐年上升,近4年有下降趋势。试验申请国家分布不均,重症哮喘患病率较高国家试验申请极少。各注册中心试验大多来自本国家。资金主要来源于单位和企业。研究病种以重症哮喘为主(89.36%),涉及年龄以成人为主(90.64%)。试验类型以干预性为主(65.96%),干预性试验中随机试验占67.10%,仅9个试验描述其采用的随机方法;观察性研究中以队列研究居多(38.75%);44.26%的试验未注明盲法情况,其余试验双盲占据较多(25.53%);试验分期以N/A(32.77%)、Ⅲ期试验(20.00%)最多。干预措施以药物干预为主(77.42%)。结局指标以肺功能、哮喘加重情况、生存质量评价为主。结论 重症哮喘临床试验近几年呈下降趋势,试验申请国家分布不均,研究病种以重症哮喘为主,研究类型以干预性为主,干预措施多为西药干预。 相似文献
55.
57.
目的探讨燃气热水器致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对策,提高人们对一氧化碳中毒认识,以减少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54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安装使用及保养燃气热水器不当占多数,用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达77.78%;一氧化碳中毒与年龄、性别、季节有关;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缺乏。结论降低一氧化碳中毒发生率,减少死亡率,必须加强一氧化碳中毒相关知识,燃气热水器正确安装使用及保养知识的广泛深入宣传。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心梗)前、心梗后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晚期微血管密度的影响,并检测不同运动方案对左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调控效应。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不运动组(Sed-Sh组)、假手术前运动组(PreE-Sh组)、心梗不运动组(Sed-MI组)、心梗前运动组(PreE-MI组)、心梗后运动组(PostE-MI组)及心梗前后联合运动组(ComE-MI组),每组16只。在正式实验前,各运动组大鼠先在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给予跑台训练,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共训练5周;而不运动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不进行运动训练。在第5周最后1次训练结束24 h后,所有大鼠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或假手术。经休息康复4周后,PostE-MI组及ComE-MI组进行5 d适应性训练,随后进行8周跑台运动,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于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应用Ⅷ-related Antigen染色进行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 结果 与Sed-Sh组比较,PreE-Sh组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P<0.05),PreE-MI组大鼠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Post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reE-MI组(P<0.05),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ostE-MI组(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梗前运动对于心梗晚期微血管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增加心脏微血管密度,改善心梗后左室功能。心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上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激活VEGF信号通路,使微血管密度增加,这可能有益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0.
1 材料和方法4 8只健康家兔随机平分为正常组 (假手术组 )、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超速起搏预适应组 (PP组 )和延迟保护作用组 (DP组 )。结扎左前降支致缺血 30min后再灌注 6 0min ,PP组自右颈内静脉插入 5F双级起搏导线至右心室 ,以 5 0 0次 min起搏 5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