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42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4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3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6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恶性肿瘤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化疗依从性、恶心和呕吐程度、SAS和SDS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而SAS和SDS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作为恶心肿瘤患者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案,并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08年4月~2011年8月入住医院麻醉科的25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地分为舒适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评估两组患者出现躁动、寒战以及使用镇静剂等情况,以及出院前患者满意度。结果舒适护理组患者术后出现躁动、寒战等临床表现明显少于普通护理组,镇静剂使用率低于普通护理组(P<0.01)。舒适护理组患者出院前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基层医院手术室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先天性失氯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先天性失氯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分析结果。结果出生15天的女性患儿因出生后皮肤巩膜黄染而入院,入院后患儿偶有腹泻,伴反复腹胀;多次血气、血电解质分析示低钾、低钠、低氯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临床诊断为Bartter综合征,予氯化钠及氯化钾等治疗,血气及电解质基本稳定。基因检测发现患儿SLC26A3基因分别来自母亲和父亲的c.269_270 dupAA、c.735+4_735+7del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735+4_735+7del为新的变异,尚未有文献报道。结论确诊临床罕见的先天性失氯性腹泻。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疑似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与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12导联心电图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结果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共计100例(观察组),变异性心绞痛20例(对照组)。观察组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以及单次发作负荷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诊断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70.00%,阳性预测值94.00%,阴性预测值44.00%,诊断符合率82.00%。结论心电图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可在临床中给予借鉴并推广。 相似文献
66.
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是由Arrow公司提供的一种含有氯已定醋酸盐与磺胺嘧啶银的导管(简称抗感染导管)。有关文献报道,导管加抗生素可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我科近几年使用抗感染导管逐渐增多,主要用于各种化疗及免疫低下的病人。抗感染导管发生过敏性休克极其罕见,至今国内未见报告。2004年5月我科1例病人在应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后引发过敏性休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ICU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ICU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对照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感染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67%,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平均时间为(24.36±4.72)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6.48±4.32)d,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多聚肌苷-多聚胞苷酸钠盐(Poly I∶C)对裸鼹鼠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裸鼹鼠以及C57BL/6小鼠分别随机分成Poly I∶C给药组和对照组,分别腹腔注射Poly I∶C和生理盐水.Poly I∶C给药12h后,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小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IL-1、ATG5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印迹检测小肠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B、Beclin 1表达情况.结果 Poly I∶C给药后,裸鼹鼠小肠组织未出现显著的病理变化,但C57BL/6小鼠小肠组织腺体部出现广泛性出血;电镜观察发现,裸鼹鼠小肠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增多、变长,自噬体数量显著增加,而小鼠组织细胞线粒体有大量的空泡化,滑面内质网扩张;实时定量PCR检测未发现组织中IL-1、ATG5 mRNA表达有显著变化;蛋白印迹检测发现,给药后裸鼹鼠组织中LC3B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而C57BL/6小鼠则下调(P<0.05).结论 Poly I∶C给药引起裸鼹鼠自噬水平上调,同时,裸鼹鼠自噬水平的上调亦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进而起到抵抗Poly I∶C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有关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为基层医院护士预防针刺伤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本区5家一、二级医院在岗护理人员411人进行问卷调查。将二级医院护士339名设为A组,一级医院护士72名设为B组。并比较两组对针刺伤的认知程度及自我防护意识情况。结果:被调查护士中有2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9.8%。在调查者中发现年人均刺伤A组为2.0次,B组为2.9次,有67.2%都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操作后整理用物时剌伤率A组为25.1%,B组为51.4%;加药时刺伤率A组为51.4%,B组为57.5%;回套针帽率A组为88.9%以上,B组高达50.0%;B组护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刺伤率高达51.4%;在刺伤后登记及向上级汇报的均很低,A组占4.4%,B组仅占2.7%。对针刺伤的认知及自我防护意识A组比B组高。在拆卸针头、双手回套针帽、徒手收集整理废物方面A组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操作中戴手套频率A组明显高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基层医院应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提高防护意识,加强操作行为规范,减少针剌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63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采用常规治疗;B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心功能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及二尖瓣血流峰速E/A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组同常规治疗组A组比较,心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LVEF增加,E/A比值增加,临床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B组比A组疗效更为显著。结论:缬沙坦治疗DCM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