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激励式护理模式对喉癌全喉切除永久性气管造瘘病人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喉癌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激励式护理方法。分别于入组时和入组后1周、 1个月、3个月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定两组病人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EORTC QLQ-C30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励式护理可有效减轻喉癌全喉切除永久性气管造瘘病人负性情绪,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3.
37例甲床损伤的显微修复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春培  利春叶  杨钦泰  李晓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2):59-59,61,F0003
目的探讨甲床损伤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6年来以来收治的37例甲床损伤并发原甲板缺失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治疗,结果疗效满意。结论甲床损伤并发原甲板缺失的病例要积极微创治疗,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4.
对下鼻甲手术的评价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2  
采用切除下鼻甲改善鼻腔通气功能的手术历史悠久,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许多新技术应用到这一领域,例如:激光、冷冻、射频、微波等,可谓种类繁多。为此韩德民教授提出对下鼻甲手术进行一次讨论,主要针对下鼻甲手术是否对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具有必要性及手术对鼻腔功能的影响,这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规范下鼻甲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一问题的提出,将促进下鼻甲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研究。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的委托,我们参与这次下鼻甲手术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65.
目的:比较腕掌侧入路和腕桡背侧入路治疗腕舟骨骨折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31例采用腕掌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牚侧组,同时选择同期24例采用腕桡背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为桡侧组,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每3个月复查X线片,对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掌侧组患者3月、6月、9月骨折愈合率分别为54.84%,93.55%,100%;桡背侧组3月、6月、9月、12月骨折愈合率分别为41.67%,70.83%,95.83%,100%,掌侧组3个月、6个月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桡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掌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对腕舟骨血供的保护,促进骨折愈合,可作为腕舟骨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室收治手部骨折103例患者,分为传统组50例和治疗组53例。传统组实施科氏针石膏固定,治疗组实施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比临床效果。结果:传统组只有19例患者在12周内愈合,占38.00%,有31例于12周后才逐渐愈合,占62.00%;治疗组在12周内愈合,占100.00%,两组患者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只有16例患者能够进行屈90。的运动,占32.00%,17例患者能够进行伸180。运动,占34.00%;治疗组的全部患者都能够进行屈90。的运动和伸180。运动,两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手部骨折患者实施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可以给予骨折部位可靠的固定,具有损伤小的优势,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可加快恢复。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主要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分布和年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未成年组(≤18岁)和成年组(〉18岁)AR患者常见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阳性率及其分布差异.结果 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的AR患者638例,其中合并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的患者有18.18%(116/638).吸入性变应原依次为:屋尘螨84.64%、蟑螂18.81%、柏树14.89%、动物毛皮屑组合13.01%、树木花粉组合7.05%、矮豚草5.02%、葎草1.88%、蒿草1.72%、霉菌组合1.41%.未成年组中屋尘螨特异性IgE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成年组 (P〈0.05).116例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的患者中未成年组占85.34%(99/116),成年组占14.66%(17/116),其中未成年组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食入性变应原依次为:牛奶57.76%、鸡蛋41.38%、牛肉39.66%、羊肉32.76%、虾蟹12.93%、腰果12.07%、小麦11.21%、鱼1.72%、花生黄豆组合1.72%.结论 广州地区AR患者最主要的吸入性变应原依次是屋尘螨、蟑螂、柏树;食入性变应原主要是牛奶、鸡蛋、牛肉;未成年人对食物和螨虫过敏的概率明显高于成年人.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Foxp3基因和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γ亚家族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2例屋尘螨皮下注射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采用RT-PCR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Foxp3与TCR VγⅠ~Ⅲ基因表达水平。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结果 22例AR患者免疫治疗前Foxp3、TCR VγⅠ~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Z=-2.155,Z=-2.114,t=4.101、t=3.108,P均〈0.05),治疗后Foxp3、VγⅢ明显升高(t=-4.577,Z=-3.416,P均〈0.05);治疗前Foxp3与VγⅠ、Ⅱ、Ⅲ呈正相关,治疗后Foxp3与VγⅢ呈正相关。结论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中,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和γδ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关系,患者免疫治疗早期症状的改善可能与T细胞的免疫重塑相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的常见吸人性变应原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1376例确诊为AR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并根据年龄分为2~7岁组、8~12岁组、13~18岁组和19~70岁组;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比较各组在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1376例AR患者,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序为...  相似文献   
70.
目的 通过大数据分析并绘制隐匿部位鼻出血分布“地图”以及精准优化诊疗模式。方法 检索近10年鼻内镜下诊治“顽固性/难治性/隐匿性”鼻出血的中文文献117篇,患者11 708例,结合我院患者总共纳入患者11 860例,分析出血部位和责任血管,绘制成隐匿部位鼻出血分布“地图”。总结我院鼻内镜下精准搜寻出血部位、射频微创止血和无填塞的优化诊疗模式。结果 我们发现责任血管主要是蝶腭动脉和筛前动脉、筛后动脉;出血部位的频率依次是下鼻道穹窿区域31.90%(3783例)、中鼻甲嗅裂区域29.70%(3522例)、中鼻道后端区域11.37%(1349例)、鼻中隔偏曲区域8.98%(1065例)、鼻腔最前上区域6.22%(738例)、其他/不明区域11.83%(1403例),将隐匿出血部位和责任血管绘制成简明的鼻出血分布“地图”。152例患者按照我院的优化诊疗模式,99.34%(151例)患者能够精准微创止血。结论 我们绘制出了隐匿部位鼻出血分布“地图”以便指引出血部位的搜寻;鼻内镜下针对隐匿出血部位的精准搜寻和微创止血是优化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