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7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2.
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治疗额窦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手术治疗额窦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额窦后壁粉碎性骨折并脑脊液漏16例、额窦骨瘤5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1例.结果 16例额窦脑脊液漏均一次修补成功,5例额窦骨瘤、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者均一次手术切除,术后完全恢复,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后额窦脑脊液漏患者随访3~132个月;额窦骨瘤患者随访8~38个月;额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癌变患者随访7~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病变均元复发,额窦引流通畅,额部无影响容貌的缺陷.结论病变主体位于额窦后壁、有复发倾向或恶性病变,以及病变范围或手术部位的外侧界限超越眶纸板平面是经鼻内镜联合额窦前壁开窗双径路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上肢长骨干采用带锁髓内针或形状记忆合金进行治疗的患者63例。根据患者病情情况进行治疗,将其分为带锁髓内针组30例与形状记忆合金组33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出现伤口感染率、发生骨不连几率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形状记忆合金组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愈合时间显著低于带锁髓内针组(P〈O.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但形状记忆合金组患者发生骨不连情况明显低于带锁髓内针组(P〈O.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经综合评价其形状记忆合金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带锁髓内针组(P〈O.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上肢长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形状记忆合金进行内固定治疗拥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此方法具有抗弯曲力强、抗扭转作用明显以及固定牢固等优点,且在手术时间、愈合时间以及发生骨不连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内固定方式。故运用形状记忆合金进行内固定不适为治疗上肢长骨干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血清中食物变应原特异性IgE的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儿,根据年龄分为学龄前组(2~5岁)48例,学龄组(6~13岁)58例.采用德国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变应原和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结果 106例AR儿童中88例(83.02%)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97例(91.51%)吸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其中79例(74.53%)合并吸入性变应原阳性,9例(8.49%)单纯食物变应原阳性;18例(16.98%)为食物变应原阴性而吸入性变应原阳性.88例食物变应原阳性中单种食物变应原阳性为34例(32.08%),54例(50.94%)为2种以上食物变应原阳性.食物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占前6位为牛奶(52.83%),鸡蛋(30.19%),牛肉(26.42%),腰果(26.42%),羊肉(12.26%),虾蟹(10.38%).学龄前组食物变应原阳性率高于学龄组(P<0.05).结论 大部分儿童变应性鼻炎合并食物变应原阳性,提示食物变应原也可能导致儿童变应性鼻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屋尘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 13(IL-13)、白细胞介素 4(IL-4)、干扰素 γ(IFN-γ)水平及鼻部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屋尘螨变应原阳性的变应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儿58例,其中35例接受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为免疫组,其余23例予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药物组。于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测定患儿血清IL-4、IFN-γ和IL-13水平,并评估鼻部症状和肺功能。结果: 经过1年治疗后,免疫组鼻部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与药物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因哮喘急性发作而急诊就诊的频率明显少于药物组;与治疗前比较,免疫组血清IL-4和IL-13水平下降,IFN-γ水平及IFN-γ/IL-4升高 (P<0.05),肺功能改善明显(P<0.05);而药物组血清IL-4和IL-13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 (P>0.05),肺功能无改善 (P>0.05)。结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患儿血清IL-4和IL-13下调, IFN-γ及IFN-γ/ IL-4上调,提示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调节体内T辅助细胞(Th)Th1/Th2细胞的平衡,从而改善患儿鼻部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两种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的25例,接受传统钢板治疗的21例。对其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患者Neer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指标方面,接受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出血量明显减少,并发症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Neer评分:肱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方法的优良率为88.0%,优秀率为68.0%;传统钢板方法优良率为57.1%,优秀率为19.0%,两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性。结论: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优于传统钢板治疗。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血清中吸入性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确诊为腺样体肥大的儿童111例,采用德国敏筛变应原检测系统检测血清中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并根据结果分为变应原阳性组(65例)和变应原阴性组(46例)。回顾性分析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中吸入性变应原sIgE的分布情况、主要临床症状和腺样体肥大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性。【结果】 111例患儿中吸入性变应原sIgE阳性率为58.6%(65例),阴性为41.4%(46例)。变应原阳性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尘螨32.43%(36例)、猫毛狗毛16.22%(18例)、霉菌14.14%(16例)、蟑螂11.71%(13例)。变应原阳性组中腺样体肥大Ⅲ度为13.51%(15例),Ⅳ度为45.05%(50例),阴性组中腺样体肥大Ⅲ度为27.93%(31例),Ⅳ度为13.51%(15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 0.01)。111例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睡眠打鼾82.89%(92例)、张口呼吸71.17%(79例)、鼻塞63.06%(70例),而两组的主要临床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结论】 尘螨是腺样体肥大儿童最常见的变应原,变态反应是引起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3-7月,收集32例AR患者(AR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7、TGF-β1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γδ T细胞百分比在AR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30±8.62)%、(5.1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18,P<0.01);Treg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5±0.56)%、(4.7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46,P<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为(668.55 ±45.15) pg/ml,高于对照组的(573.53±17.4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AR组TGF-β1的表达水平为(0.34±0.04) pg/ml,低于对照组的(0.49 ±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P<0.01).AR组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趋势(r=-0.561,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IL-17呈正相关趋势(r=0.469,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负相关趋势(r=-0.622,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正相关(r=0.738,P<0.01),IL-17表达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比、TGF-β1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11、-0.196,P>0.0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存在免疫平衡失调,γδ T细胞可能参与了IL-17的分泌,这可能在AR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经鼻内镜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endoscopic silicone tube intubation,ESTI)与传统盲视下鼻泪管逆行置管术(conventional blind silicone tube intubat ion,CBSTI)治疗慢性泪囊炎(chronic dacryo cystitis,CDC)的优劣性。方法 收集2014~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CDC患者46例,22例行ESTI,24例行CBSTI,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发症和疗效。结果 ESTI术后治愈17眼,好转5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88.0%;CBSTI术后治愈14眼,好转6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8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881,P =0.644)。ESTI和CBSTI的手术时间和术中VAS分别为(10.32±2.30)min和(25.32±4.87)min, 2.02±0.86和4.11±1.44,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 =-13.918、-6.012,P 均=0.000)。ESTI的术后并发症更少(χ2=4.878,P =0.027)。结论 ESTI治疗CDC是一种微创且近期疗效高的术式,鼻内镜的可视化是传统置管的优化,有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翼腭窝和颞下窝三维影像学与经鼻内镜解剖学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测量翼腭窝和颞下窝解剖相关标志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对11具尸头行MSCT扫描,利用工作站确立解剖标志空间坐标,并计算解剖学数据.同时对11具尸头经鼻内镜解剖翼腭窝和颞下窝,并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对照影像学与鼻内镜下的共同解剖标志的形态,比较影像学和鼻内镜下解剖测量数据结果.结果 影像学方法和解剖学方法测量得到鼻小柱根部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的距离((-x)±s,下同)分别为:(68.83±3.00)、(72.49±2.88)、(75.26±3.14)、(88.55±5.00)、(95.19±4.31)、(106.76±3.77)、(88.16±2.87)mm和(68.90±3.04)、(72.73±3.08)、(75.44±3.07)、(89.75±4.13)、(96.22±3.37)、(106.68±3.75)、(88.47±2.64)mm,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56、-1.134、-0.920、-1.923、-1.903、2.820、1.209,P值均>0.05).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颈动脉管外口、破裂孔是鼻内镜解剖和影像学共同的解剖标志,可作为判断翼腭窝和颞下窝内神经、血管以及重要毗邻结构空间关系的解剖标志.结论 MS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翼腭窝和颞下窝相关标志解剖学数据可靠,可为临床个体化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