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96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老年冠心病(CAD)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析MS预测CAD冠脉病变程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法:连续入选1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CAD的老年患者(≥60岁),评估冠脉病变情况,根据是否存在MS进行分组,分析MS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151例CAD患者中合并MS者64例。相对于非MS组,MS组3支病变(狭窄≥50%)显著增多(60.9%:32.2%,P=0.000)。2支以上严重狭窄病变(狭窄≥75%)显著增多(64.1%:39%,P=0.002)。MS在CAD患者中预测3支病变(≥50%)的敏感性为58.2%.特异性为70.2%,预测2支以上严重狭窄病变(≥75%)的敏感性为64.1%,特异性为60.9%。结论:合并MS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严重,病变广泛。MS可以作为预测严重冠脉病变的指标。  相似文献   
52.
晕厥的诊断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对晕厥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相当一部分晕厥患者预后较好,但发生晕厥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则有高度的猝死危险性。因此,对晕厥评估的首要目标是评价其猝死的危险性。已排除心源性晕厥的患者,识别晕厥的病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患者和他人受到伤害。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如何评估晕厥提供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53.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 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 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vs 47.5%)和糖尿病(25.5%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 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vs 6.8%)、吸烟(70.1%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vs 2.4%)和肥腻饮食(83.4%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vs 40.7%)和糖尿病(21.1%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半数以上AMI患者有吸烟史、超重/肥胖和高血压;近80%的AMI患者有肥腻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4.
影响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决定延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相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再灌注决定延迟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现况调查.入选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北京市19所医院并接受心肌再灌注治疗的635例急性STEMI患者.入院1周内,通过与患者进行结构式访谈及查阅病例记录收集资料.再灌注决定延迟定义为院内完成首份心电图至患者或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的时间间隔.根据再灌注决定延迟时间分为早决定组(≤30 min)和晚决定组(>30 min),采用单凶素和多因素分析识别影响再灌注决定延迟的相关凶素.结果 接受溶栓者129例(20.3%),接受直接PCI者506例(79.7%).中位再灌注决定延迟时间为47 min,中位进门-溶栓时间为82 min,中位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为135 min.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了解再灌注治疗(OR=1.723,95%CI:1.156~3.212,P=0.040)、有院前心电图(OR=1.566,95% CI:1.018~2.409,P=0.036)、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2(OR=1.579,95% CI:1.004~2.483,P=0.021)以及就诊于心血管专科医院(OR=5.075,95%CI:1.380~18.655,P=0.014)是再灌注决定延迟≤30 min的独立预测因素.早决定组的中位进门-溶栓时间(47 min比103 min,P<0.001)和中位进门-球囊扩张时间(100 min比154min,P<0.001)明显短于晚决定组.结论 STEMI的再灌注决定延迟时间偏长,是院内延迟的主要部分.普及再灌注治疗知识以及通过救护车转运增加院前心电图完成率可能缩短院内延迟.  相似文献   
55.
目前对所有应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需把血钾水平维持在4.0mmol/L以上。维持血钾水平的措施可以是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或用口服补钾治疗。另外,由于很多高血压患者均需2种或以上降压药物治疗,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联合治疗是很好的选择,因为这样的联合可预防低血钾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目前已有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依据指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执行指南较好的医院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并能减少医疗费用,但如何在临床上应用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的策略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临床实践中是否应用了这些证据,并相应给与解决措施。ACC/AHA最近更新了AMI(包括ST段和非ST段抬高的AMI)的医疗质量评估标准,突出了诊断、  相似文献   
57.
患者女,72岁,既往体健。近7天来反复发作性胸痛、胸闷、与活动关系不甚,每次发作 5- 10min,未行特别诊治。入院前60min始感胸癌症状加重伴大汗,急诊入院,心电图示房室分离、室性自搏节律,25次/min,血压测不清,先后3次静推阿托品,每次0.5mg,效果不佳,多巴胺60mg静脉推入,5μg·kg-1·min-1持续滴入,快速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苷, 10min后,血压渐升至70/50mm Hg,心率 76次/min,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及右室心肌梗死,床旁给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IABP),1…  相似文献   
58.
代谢综合征以多种心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为特征,人群中其患病率呈增长趋势,而且其增加了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发生危险,增加了心血管病性死亡风险。然而,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代谢综合征的存在和特征是否有益于临床实践提出了质疑,现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9.
近期,AHA和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发布了一个联合声明,强调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重要意义(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认为以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一领域需要回答的问题远远多于证据,该声明还强调,有两项措施可显著改善神经预后,一项是早期冠状动脉造影,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介入治疗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另一项是治疗性低温。  相似文献   
60.
美国心脏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最近更新了外周动脉疾病(PAD)治疗的指南,全文将发表在循环杂志上。AHA/ACC指南编写工作组联合美国血管外科委员会和血管外科协会(SVS)、心血管造影和干预学会(SC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