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4-2005年中国B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及基因特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阐明2004-2005年中国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性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对2004-2005年分离的B型毒株先进行单向血凝抑制试验;在此基础上选取不同时间、地点的B型流感毒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并推导出其氨基酸序列,然后进行基因进化特性分析.结果 2004-2005年我国人群中同时流行着B型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毒株.Yamagata系毒株与B/Shanghai/361/02比较,2004年有3.7%病毒单向血凝抑制效价有4倍以上差异,2005年有4.5%病毒单向血凝抑制效价有4倍以上差异,并且在血凝素基因HA1区发生9个氨基酸替换,在196为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Victoria系毒株与B/Hong kong/330/01比较,2004年有8.5%病毒单向血凝抑制效价有4倍以上差异,2005年有20.6%病毒单向血凝抑制效价有4倍以上差异,并且在HA1区发生9个氨基酸替换,在197位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结论 2004-2005年我国人群中流行的B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与B/Shanghai/361/02、B/Hong kong/330/01相比抗原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2.
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89,自引:6,他引:8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2001~2003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01~2003年全国流感监测网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流感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以及爆发疫情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3年,中国北方地区流感流行高峰为12月或次年1月,南方地区则为4、5、7、8月和11、12月。北方、南方地区ILI就诊百分比基线值分别为13.68%、13.08%。ILI的年龄构成与流感流行季节类型有关。流感爆发疫情以5月份最多(32%),一般在6月前后流感疫情毒株类型发生改变。结论 中国南、北方流感流行特征有所不同。南方地区可能存在春季流行高峰,尚需进一步监测和分析。南方地区4~6月期间流感爆发的毒株类型变化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3.
中国24省、市、自治区SARS首发临床确诊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月2日广东省首次报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从该省对聚集性SARS病例的回顾调查中发现,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此后,我国内地许多省份和全球部分国家或地区陆续报告病例,并且发生了医院和家庭聚集性爆发。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在这次SARS流行的早期,一个地区的医院内和家庭内发生爆发,往往与输入性病例有关。因此,对我国各省SARS首例临床确诊病例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特点,为今后控制工作特别是预防该病的跨地区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寻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型)在中国可能的重组。方法从流行2种以上HIV1亚型的地区收集HIV感染者的血样。从PMCs中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HIV病毒的tat和env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对中国B′亚型和C亚型流行区域收集的14个HIV1毒株进行序列分析,对env基因进行测序后没有发现重组毒株的证据。对tat基因的第一外显子进行序列分析时,14个样品中的10个样品发现了B′亚型和C亚型重组的HIV1毒株。此外,四川省静脉吸毒者中发现了3个非重组的B′亚型毒株和1个非重组的C亚型毒株。结论首次在中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和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了B′亚型和C型的重组HIV1毒株。相同的序列和重组方式,表明重组毒株具有相同的起源,同时表明这两个艾滋病流行区域密切相关。由于在新疆只发现了重组毒株,而在四川省则发现了B亚型、C亚型和B′/C重组毒株,重组很有可能发生在四川而不是新疆。  相似文献   
45.
四川省83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四川省2005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83例猪链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83例住院患者资料,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毒力基因鉴定结果、药敏试验等,进行分析.结果 (1)从病死猪心血培养物和肝组织培养物分离到的细菌与从死亡患者脾组织培养物、患者血、脑脊液培养物分离到的细菌,经鉴定均含猪链球菌Ⅱ型的毒力基因:猪链球菌Ⅱ型荚膜多糖基因(cps2A),溶菌酶释放相关蛋白基因(sly),溶血素基因(sly),且高度同源;来自人、猪的猪链球菌Ⅱ型对四环素、链霉素耐药,来自人的两株菌对环丙沙星中介.(2)83例患者均有宰杀、肢解病死猪和猪血浆成份(血、组织液)直接接触史,皮肤有可见伤口者,感染率高.(3)临床分为普通型、脑膜炎型、休克型、混合型四型.(4)普通型脑膜炎型预后良好,休克型、混合型预后相对较差,与本病相关的总死亡率是14.50%(12/83).结论 (1)猪链球菌Ⅱ型是本次猪链球菌病病原体,传染源是患病死亡的猪.(2)主要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病死猪的血浆成份,无第二代患者产生.(3)重症患者早期就诊是提高存活率重要措施.(4)重视抗菌药物在家畜、家禽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6.
国际公共卫生实验室网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振泉  孟玲  王锐  杨维中 《疾病监测》2007,22(3):145-147
近10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新疾病不断出现,老疾病死灰复燃,各种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特别是2001  相似文献   
47.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近年来国内外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据估计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有1亿2千万人,我国大约有2000万糖尿病患者。据上海市统计平均每年增加1‰,主要是中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糖尿病患者将继续增加。因此糖尿病在当前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国内外采用配比病例对照方法研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报道甚少,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我们于1989年至1990年期间对成都市部  相似文献   
4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因研究和现场调查思路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20 0 3年 1月 2日广东省卫生厅首次接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报告 ,即日组织现场调查 ,之后国内其他部分省市自治区相继出现疫情。该类肺炎与已知的由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及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所致的非典型肺炎不同 ,其传染性强 ,病情较重、进展快 ,危害大。 2 0 0 3年 4月16日 ,世界卫生组织 (WHO)已公布经全球 13个实验室联合攻关 ,确认引起本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 ,SARS)病毒 ]。一、疫情的基本特征1.临床特点 :起病急 ,以发热为首发症…  相似文献   
4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具有普遍易感性,传染性强,病情较重、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既有别于典型肺炎(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又有别于以往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衣原体肺炎、鹦鹉热肺炎、军团菌肺炎、立克次体肺炎等传统的非典型肺炎。2003—01—02最早在我国广东省报告,经回顾性调查发现病例最早发病时间为2002—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中国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传染病暴发早期探测中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2011年预警系统移动百分位数法的预警信号及其信号响应率、响应时间、信号核实方式及响应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比较2010年12月10日预警参数调整前后的预警效果.结果广西区域内CIDARS共发出16种传染病的29 788条预警信号,平均每县每周约产生预警信号1.7条.信号响应率为100%,平均响应时间为1.5h.其中624条信号(2.09%)经初步核实后被判断为疑似暴发事件,经过现场调查最终确认9种传染病的191起暴发.总体上预警灵敏度为89.25%,探测及时性为2.8d.与预警参数调整前比较,预警参数调整后每月预警信号数减少,各病种预警灵敏度上升;除流行性腮腺炎外,流感、风疹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预警及时性均有所提高.结论CIDARS在广西区域内预警信号响应率和响应及时性较高,通过调整预警参数可进一步改进预警系统的应用效果,但目前假阳性信号所占比例仍较大,需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改进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