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目的 比较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CIDARS)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采用不同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P50、P60、P70、P80和P90 5个阈值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的候选预警阈值,对全国范围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期间报告的19种法定传染病病例数进行暴发探测和结果的比较.以暴发探测起数最多、暴发探测时间最短和预警信号数最少作为移动百分位数法最优阈值的筛选标准.结果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的最优阈值为P50,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最优阈值为P60,甲型肝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的最优阈值为P7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最优阈值为P80,猩红热、伤寒和副伤寒、戊型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丙型肝炎和麻疹12种疾病的最优阈值为P90;对19种传染病分别采用最优剧值进行探测,与所有疾病均采用P50作为阈值相比,2年可减少64 840条(12.20%)预警信号,而暴发探测起数与暴发探测时间没有变化.结论 不同传染病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进行暴发探测的最优阈值不同,CIDARS可进一步优化各病种的预警阈值,从而在确保暴发探测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前提下,减少预警信号数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thresholds of 'moving percentile method' for outbreak detection in the China Infectious Diseases Automated-alert and Response System (CIDARS). Methods The thresholds of P50, P60, P70, P80 and P90 were respectively adopted as the candidates of early warning thresholds on the moving percentile method. Aberration was detected through the reported cases of 19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nationwide from July 1,2008 to June 30,2010. Number of outbreaks and time to detection were recorded and the amount of signals acted as the indicators for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threshold of moving percentile method in CIDARS. Results The optimal threshold for bacillary and amebic dysentery was P50. For non-cholera infectious diarrhea,dysentery,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and epidemic mumps, it was P60. As for hepatitis A, influenza and rubella, the threshold was P70, but for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it was P80. For the following diseses as scarlet fever,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hepatitis E,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malaria,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leptospirosis, dengue fever, epidemic endemic typhus,hepatitis C and measles, it was P90. When adopting the adjusted optimal threshold for 19 infectious diseases respectively, 64 840(12.20%)signals had a decrease, comparing to the adoption of the former defaulted threshold(P50)during the 2 years. However, it did not reduce the number of outbreaks being detected as well as the time to detection, in the two year period. Conclusion The optimal thresholds of moving percentile method for different kinds of diseases were different.Adoption of the right optimal threshold for a specific disease could further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outbreak detection for CIDARS.  相似文献   
102.
103.
中国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疾病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发西部 ,加快西部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 ,总揽全局 ,面对新世纪全面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 ,民族团结 ,社会稳定和地区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长期以来 ,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地理景观、气候类型和动植物区系都很复杂。由于这些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西部地区疾病种类多 ,发病严重 ,一些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长期严重危害着西部地区人民…  相似文献   
104.
四川省1999—2000年乙型肝炎发病的队列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分析四川省乙型肝炎流行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等防治工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队列分析方法对四川省1990-2000年报告的乙型肝炎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0年的11年间,0岁组儿童乙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出生队列儿童的乙型肝炎报告率都随其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20-40岁妇女的平均乙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各出生队列儿童的乙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均随其年龄增长而增加,可能与HBV经母婴传播引起儿童发病是逐渐凸现,一个病例被报病多次,儿童出生后以HBV的暴露如预防性和治疗性注射等医源性感染逐年增加有关。由于经济的原因,接种工作无法重点保证新生儿这个目标人群,接种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充分发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阴断HBV母婴传播的应有作用。结论 大力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提高12月龄内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合格接种率,降低不安全注射等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是遏制四川省儿童乙型肝炎发病上升趋势和降低全人群乙型肝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在社会经济不发达地区推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需要一定的政府投入。  相似文献   
105.
对四川省HIV/AIDS监测系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四川省现有的性病艾滋病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其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英性病艾滋病合作项目组织专家对隆昌县、昭觉县、江油县、德阳市、西昌市、成都市及省级性病艾滋病监测有关单位进行了调查评估。1 系统概况1 1 监测网络 四川省的HIV监测网络由省防疫站、各市级防疫站、各县防疫站、监测哨点、各病例报告单位等组成 (图1)图 1 四川省艾滋病监测网络1 2 监测策略 全省HIV监测策略是通过病例报告、哨点监测、被动监测和专题调查等主要针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活动 ,了解全省HIV/AIDS的流行情况 ,预测流行趋势。艾…  相似文献   
106.
流感大流行的疾病负担和经济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历史上每次流感大流行都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大陆第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第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来源,分析、总结疫情发现与报告、标本采集等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患者是由于暴露于病死禽及其所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临床医护人员标本采集意识较低、居民对禽流感防治知识及其危害认识不足。结论本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为“禽—人”传播,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存在“人传人”现象;建议加大对临床医护人员和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禽流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临床医护人员对人禽流感的敏感性和标本采集意识,提高普通居民参与禽流感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8.
一例孕妇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死亡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2005年11月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报告的一例不明原因肺炎孕妇死亡的病因.方法访谈病例发病前后的相关知情人,查阅临床病志,对病例和病死禽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集病例的气管吸取物,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H5N1亚型特异的核酸片段,接种SPF鸡胚进行病毒分离.结果病例发病前4天有明确的病死禽直接暴露史,病例和病死禽的122名密切接触者经10天医学观察均健康.病毒性肺炎伴血白细 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的显著下降,迅速进展的呼吸衰竭和多器官衰竭是其主要临床特征.病例的气管吸取物A/H5N1的HA和NA基因阳性,分离到的A/Anhui/1/2005(H5N1)的8个基因节段均为禽源的,血凝素抗原的受体链接肽仍为多个碱性氨基酸.结论该病例为首次报告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发病、死亡的孕妇.孕妇妊娠期间的免疫耐受状态可能是导致其感染,引起相应临床表现和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9.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及休止期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及其周边疟疾高发区疟疾发病特征,探讨休止期科学合理的服药策略.方法 收集相关省2004~2006年网络直报数据、年报数据及五省联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通过Excel5.0和MapInfo Professional 7.8软件作图.结果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包括病例分布广而散、中华按蚊疟区发病超过嗜人按蚊疟区并逐年上升、发病时症状典型、月分布明显和发病以新发病人为主.结论 症状典型有利于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休止期根治对防治有疟史者的复发是必要的,但对以长潜伏期发病为主的地区,达不到清理潜在传染源的目的,全民服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新的以“灶点”(如水体周围)为依据的服药范围划分方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我国门诊腹泻患者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流行特征。方法 2012-2015年在27省(直辖市、自治区)170家医院门、急诊中开展腹泻病监测,收集腹泻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同时采集粪便标本,送往92家网络实验室开展DEC检测。结果 在46 721例腹泻监测病例中,DEC的总检出率为7.7%,且各地区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在2 982例(6.4%)报告了PCR菌型鉴定分类信息的DEC阳性病例中,肠集聚性黏附大肠埃希菌(EAEC)是最主要的类型(1 205例,40.4%),其次是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815例,27.3%)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653例,21.9%)。整体分析,25~34岁青壮年、暖温带地区和黏液便的DEC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分别为10.1%、11.1%和9.4%。DEC的季节性发病特征明显,各菌型的流行高峰均在夏季。结论 DEC是我国腹泻病门诊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为主,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人群、不同季节的流行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