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64篇 |
免费 | 194篇 |
国内免费 | 1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23篇 |
基础医学 | 179篇 |
口腔科学 | 70篇 |
临床医学 | 674篇 |
内科学 | 246篇 |
皮肤病学 | 27篇 |
神经病学 | 86篇 |
特种医学 | 9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181篇 |
综合类 | 1280篇 |
预防医学 | 486篇 |
眼科学 | 121篇 |
药学 | 477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605篇 |
肿瘤学 | 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112篇 |
2022年 | 115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242篇 |
2013年 | 150篇 |
2012年 | 157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198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214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211篇 |
2003年 | 200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30篇 |
2000年 | 146篇 |
1999年 | 162篇 |
1998年 | 100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8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6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7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目的:探讨自制脐粉用于防治新生儿脐炎的效果。方法:随机将388例新生儿分为观察组(268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在出生第3天,脐部消毒后于脐根部撒上自制脐粉;对照组用75%酒精局部涂擦.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脐带全部于约5d脱落,有2例发生轻度感染.有效防治率达95.5%;而对照组脐部于约8d脱落,其中有26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有效防治率78,3%。两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脐粉抗菌效果好,无毒副作用,方法简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83.
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Runx3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组织中的突变型P53蛋白、Runx3蛋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178例胃癌高危人群胃粘膜活检标本及63例胃癌胃粘膜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HE染色和特殊染色检测其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1突变型P53蛋白在CSG中的表达率最低,胃癌中表达率最高,随着病变的进展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GC与CAG、CSG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Runx3蛋白在CSG中的表达率最高,在胃癌中表达率最低,随着病变的进展表达率呈递减趋势。GC与CSG,CA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C与伴IM相比有统计学意义,GC与伴DYS相比无统计学意义。3高危人群中HP在CSG、CAG、伴IM和伴DYS的感染率随着病变的进展而升高。4在高危人群HP感染的阳性组和阴性组中,阳性组P5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阳性组Runx3蛋白的表达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结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突变型P53蛋白和Runx3蛋白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关;在胃癌高危人群的追踪观察中,进行HP感染、P53蛋白、Runx3蛋白的联合检测,对发现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及探讨癌变机制是有一定科学意义的。 相似文献
84.
目的评价院内制剂血可宁合并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riP患者,随机、单盲分为血可宁合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48例和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为主的对照组(对照组)49例,3周为1个疗程,观察1~2个疗程。观察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71.43%,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可宁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有效协同制剂。 相似文献
85.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常见原因,以便更好地做好职业防护、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方法 对我科2005年1月至12月在职和轮转的53名护士,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表,就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环节、程度、导致刺伤的锐器种类、是否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受伤操作时是否戴手套及伤口处理方式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诊护士针刺伤与人力配备、对护士针刺伤的认知、护士是否规范操作及护士自身重视与否等因素有关.结论 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加强管理、提倡安全注射、规范操作要求、制定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理方法等,可使急诊护士有效预防和应对针刺伤. 相似文献
86.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多发性脑梗死模型,观察脉络宁分散片对多发性脑梗死大鼠存活率、病理学改变、脑含水量、脑指数、脑组织内NOS、SOD、MDA及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经颈总动脉暂时夹闭加颈外动脉注射栓子方法,造成大鼠多发性脑梗死。结果脉络宁分散片可降低多发性脑梗死大鼠的脑含水量和脑指数,降低脑组织内NOS、MDA及蛋白含量,提高SOD活力,其中高剂量组[(生药)17g/kg]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脉络宁分散片对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评价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胸内注射顺铂(PDD)加白细胞介素-Ⅱ(IL-2)针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排尽胸水后、注入PDD 50 mg,IL-2针200万U;对照组常规胸穿持续2—3次,并注入化疗药物,药物用量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25例(62.5%)、部分缓解(PR)11例(27.5%),总有效率(CR+PR)90.0%;对照组CR 11例(36.7%)、PR7例(26.6%),总有效率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胸内注射PDD加IL-2针治疗恶性胸水,完全缓解率高,毒副作用小,操作安全简便,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8.
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胃癌高危人群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检测,探讨在胃癌高发区胃黏膜不同病变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本研究的胃黏膜标本178例来自胃癌高危人群普查和63例胃癌组织临床活检标本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178例胃黏膜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在CSG、CAG、伴IM、伴DYS和GC中表达率分别为4.90%、25.00%、40.00%、55.55%和60.31%。在CSG中的表达率最低,胃癌中表达率最高,随着病变的进展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其中GC与CAG、CSG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63例胃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在20例高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35.00%,20例中分化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0.00%,23例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6.95%。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高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有显著性(χ^2=12.36,P〈0.005),低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中分化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高,提示P53基因的突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安塞县胃癌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
腹针刺配合药物内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hritis,RA)在临床上属疑难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疾病。我院1998~2006年间运用腹针刺配合药物内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并与单纯药物内服治疗的30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0例类风 相似文献
90.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QTVI) in assessing regional myocardial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s in dogs with acute subendocardial ischemia. Animal models of subendocardial ischemia were established by injecting microspheres (about 300 μm in diameter) into the proximal end of 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in 11 hybrid dogs through cannulation. Before and after embolization, 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QTVI and real-time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RT-MCE) via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self-made microbubbles,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The systolic segmental wall thickening and 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longitudinal velocities of risk segments before and after embolization were compared by using paired t analysis. The regional myocardial video intensity versus contrast time could be fitted to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y=A·(1-exp-β·t), in which the product of A and β provides a measure of myocardial blood flow. RT-MCE showed that subendocardial normalized A·β was decreased markedly from 0.99±0.19 to 0.35±0.11 (P〈0.05) in 28 left ventricular (LV) myocardial segments after embolization, including 6 basal and 9 middle segments of lateral wall (LW), 8 middle segments of posterior wall (PW) and 5 middle segments of inferior wall (IW).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bepicardial layer before and after embolization. Accordingly, the ratio of A·β of subendocardial myocardium to subepicardial myocardium in these segment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1.10±0.10 to 0.31±0.07 (P〈0.05). Although the systolic wall thickening did not change 5 min after the embolization in these ischemic segments (29%±3% vs 31%±5%, P〉0.05), the longitudinal peak systolic velocities (Vs) and early-diastolic peak velocities (Ve) recorded by QTVI were declined significantly (P〈0.05). Moreover, the subendocardial velocity curves during isovolumic relaxation predomina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