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丙戊酸钠诱导kasumi-1细胞分化与凋亡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kasumi-1的分化和凋亡作用.方法:MTT实验和台盼蓝拒染法检测VPA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分化和凋亡及进行细胞周期分析,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组蛋白H3(lys9)的乙酰化水平变化及p21waf1/Gp1蛋白的表达.结果:VPA可以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VPA作用后,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该期细胞由(53.07±6.05)%增加到(78.97±5.82)%,P<0.05.在较低浓度(0.5 mmol/L),VPA可以诱导kasumi-1细胞髓系分化,其表面抗原CD13表达从(20.47±0.21)%上升到(68.67±1.15)%,P:0.000.联合G-CSF后作用更为显著[(87.80±1.21)%],P=0.000.在较高浓度(2 mmol/L)下,VPA则诱导kash-mi-1细胞凋亡,流式检测Annexin V结合力上升.VPA能够上调kasumi-1细胞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增加p21waf1/Gp1蛋白的表达.结论:VPA能通过抑制HDAC活性,抑制细胞增殖,诱导kasumi-1细胞分化和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评估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细胞缺乏(粒缺)发热的疗效。方法: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发生低危粒缺感染的155例次入选研究,其中男95例次,女60例次,年龄19~72岁,中位年龄38岁。低危的判断标准参考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标准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所制定的12条标准,治疗方法为头孢吡肟2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2次,静脉点滴。结果:在入选的155例次感染事件中,128例次(82.6%)临床好转,27例次(17.4%)临床无好转,没有患者发生死亡。41例患者(26.4%)可获得细菌学资料,共检出52例次。检出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为20例次(38.5%),革兰阴性菌为32例次(61.5%)。在这41例患者中,35例(85.4%)获得痊愈,6例(14.6%)评判为无效,3例菌血症患者分别在治疗11、13和14d后症状、体征完全正常,细菌培养转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缺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骨髓浸润等临床资料,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R-CHOP与CHOP两种方案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1.67个月,2年OS 率6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 评分、IPI评分、治疗前LDH值、骨髓浸润、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较CHOP方案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4.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种临床进程缓慢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是晚期惰性NHL的主要的治疗措施,并具有相当高的缓解(OR)率。大部分惰性NHL患者会复发并须进一步治疗,但通常都不如初次治疗有效。近年来氟达拉滨已被广泛用于恶性淋巴瘤,尤其是惰性NHL的治疗。研究显示,氟达拉滨单药在初治的惰性NH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0%~70%,在曾接受过其他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惰性NHL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40%~60%。氟达拉滨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如氟达拉滨联合米托蒽醌和地塞米松(FMD方案)的有效率达70%~90%,氟达托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的有效率为85%~95%。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两种含氟达托滨的化疗方案——FMD方案和FC方案分别在治疗初治或复发难治惰性NHL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华蟾素诱导NB4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焰  李军民  杨晨敏  张莉  沈志祥 《肿瘤》2005,25(6):534-537
目的研究华蟾素(cinobufagin)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NB4的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细胞计数观察华蟾素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DNA凝胶电泳观察DNA的片段化改变,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免疫荧光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bcl-2表达、半定量RT-PCR检测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100~1:25浓度的华蟾素能明显抑制NB4细胞生长.经华蟾素作用后,NB4细胞出现凋亡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核浓聚、核碎裂、凋亡小体形成;DNA电泳出现凋亡特有的"梯子"条带;流式细胞术也证实凋亡的存在.在经1:100、1:50、1:25浓度的华蟾素作用2 d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49%、18.53%、37.76%.凋亡细胞的bcl-2的表达下调,Fas表达上调,FasL表达无变化.结论华蟾素能抑制NB4生长并诱导凋亡,可能是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增加Fas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多中心性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病,又称多中心Castleman’s病(MCD),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的罕见病。现报道2例。例1,男性,33岁。1991年11月4日因咳嗽、高热1周,用抗生素后热退,但发现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入院。体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PA)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用药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诱导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对数生长期U937细胞,分别经0.5 mmol/L VPA、50 ng/ml G-CSF单药或两者联合处理后,采用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及G-CSF受体(G-CSFR)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髓系分化相关转录因子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及G-CSFR在处理前后的表达。结果 VPA可以诱导U937细胞髓系分化,其表面抗原CD11b表达从(11.49±3.48)%升至(62.48±9.96)% (P<0.05),联合G-CSF后CD11b表达升至(97.65±0.49)% (P<0.05)。流式细胞检测VPA能够使U937细胞表面的G-CSFR表达率从(29.50±6.80)%增至(59.88±9.99)%。VPA能够上调U937细胞C/EBPα的蛋白表达,使细胞G-CSFR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结论 G-CSF可以加强VPA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VPA可能是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促进分化转录因子C/EBPα的表达恢复及上调G-CSFR,从而发挥联合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急性白血病(AL)深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AL住院高危患者入选研究。治疗组接受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性治疗,剂量为200mg,每天2次,持续至粒细胞缺乏(粒缺)恢复或发生发热或其他感染性事件。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143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预防治疗组65例患者,17例(26.2%)出现发热,对照组78例患者,26例(33.3%)出现发热。两组比较,发热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367)。伊曲康唑口服液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9.2%)。预防治疗组抗真菌治疗总费用为390233元,人均6004元;对照组抗真菌治疗总费用为410200元,人均5259元。预防治疗组的粒缺-真菌治疗终点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48)。结论: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安全地应用于AL患者深部真菌感染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9.
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CD表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成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初诊免疫表型与完全缓解(CR)率及缓解期的关系。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McAb)及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骨髓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在AML中各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依次为CD13>CD33>CD45>CD38>CD11b>CD117>CD14;干/祖细胞分化抗原CD34表达率为46%,以M2和M4为最高(63%和66%);M3几乎不表达CD34和HLA-DR;淋系抗原在部分AML中表达阳性;CD117+病例较阴性组具有明显低CR率和短CR期。提示免疫表型的相关研究将提高AML诊断准确性,并将有助于指导AML治疗和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