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卵巢性不孕症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50例不孕症患者行腹腔镜诊疗,术后确诊为单纯卵巢性不孕115例追踪随访,观察术后月经周期、排卵和妊娠情况。结果:术后115例,随访3~12个月,宫内妊娠率达57.4%(66/115)。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卵巢性不孕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不明原因的不孕症能尽早明确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输卵管妊娠患者128例(试验组)临床资料,经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培养及衣原体抗原检测。与对照组104例(健康妇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组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为8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目前导致盆腔炎症引起输卵管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重视其感染,减少输卵管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中国妇女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于武汉市加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MCHC)的单胎足月产孕妇6998人,于孕8~16周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既往病史等资料并测量体重及身高。分娩前测量产前体重;分娩后通过医院记录收集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及身长等信息。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模型分别拟合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关系曲线,寻找各妊娠结局发生率均较低的增重范围作为同济推荐值。将孕期增重的P25~P75作为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以同济和百分位数法推荐孕期增重适宜值为参照,分析孕期增重过多或不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的孕期增重范围分别为:低体重组12.0~17.0 kg、正常体重组9.0~14.0 kg、超重组7.0~11.0 kg,以此作为孕期增重的同济推荐值。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分别为:孕前低体重组14.0~19.0 kg、正常体重组13.0~19.0 kg、超重组10.8~18.0 kg及肥胖组9.0~15.8 kg。(2)与同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94,95%CI 2.31~3.73)、巨大儿(OR=3.13,95%CI 2.38~4.13)、剖宫产(OR=1.53,95%CI 1.38~1.71)及妊娠高血压(OR=2.18,95%CI 1.50~3.17);增重不足组发生的风险为小于胎龄儿(OR=1.82,95%CI 1.32~2.53)。按百分位数法推荐值分组,相应的风险值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11,95%CI 1.76~2.54)、巨大儿(OR=2.16,95%CI 1.76~2.65)、剖宫产(OR=1.53,95%CI 1.36~1.72)、妊娠高血压(OR=1.39,95%CI 1.02~1.90)及小于胎龄儿(OR=1.60,95%CI 1.29~1.98)。结论推荐中国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孕前低体重者12.0~17.0 kg、正常体重者9.0~14.0 kg及超重者7.0~11.0 kg。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妇科手术中用0.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腹部切口对腹部切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2年9月在住院的剖宫产患者386例,随机分成A组196例和B组190例,A组缝合腹部切口筋膜层后用0.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B组常规缝合.观察2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A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9.49%高于B组的9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腹部用0.05%聚维酮碘溶液冲洗腹部切口有利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45.
本指南适用于2周岁以后至未满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速率与婴幼儿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也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和成人期发生肥胖的风险。经过7~24月龄期间膳食模式的过渡和转变,学龄前儿童摄入的食物种类和膳食结构已开始接近成人,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6.
甲氨蝶呤配合保守性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异位妊娠发病率不断上升,早期诊断水平亦有很大提高,多数患者要求行保守性手术治疗。2004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术前24h肌内注射甲氨蝶呤(MTX)配合腹腔镜下行保守性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6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7.
杨年红  赵敏 《大众医学》2010,(12):36-36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作为一天的第一餐,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保持较高的工作或学习效率均至关重要。每天吃早餐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居民不吃早甓的现象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数人的早餐普遍存在种类单一。重视数量忽略质量的问题。怎样将早餐吃饱又吃好大有学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酒精对NIT-1细胞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NIT-1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酒精(0,50,100,200,400mmol/L)作用不同时间后(6,12.24h),用放射免疫法测定NIT-1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量,用噻唑蓝(MTT)法检测NIT-1细胞代谢活性,用RT—PCR方法检测葡萄糖激酶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酒精对NIT-1细胞代谢活性的抑制与酒精剂量和作用时间有关。酒精作用6h,NIT-1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增加;作用12,24h,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降低。酒精作用6h.各剂量组葡萄糖激酶mRNA表达升高;酒精作用12,24h,各剂量组葡萄糖激酶mRNA表达均降低。结论酒精对NIT-1细胞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及葡萄糖激酶mRNA表达的影响与作用时间、剂量有关。而葡萄糖激酶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是酒精影响NIT-1细胞胰岛素分泌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9.
过量酒精摄入对大鼠细胞因子及胰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长期酒精摄入对大鼠胰岛功能的影响,以及白细胞介素I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索6(IL-6)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80只(雌雄各半)给予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10%,30%,50%)灌胃.于实验第13周末,断头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和胰腺分别检测血清中血糖、胰岛素、IL-1β、TNF-α和IL-6以及胰腺组织中IL-1β、TNF-α和IL-6水平.结果50%酒精雌雄大鼠组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血清IL-1β、TNF-α、IL-6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胰腺组织中,50%酒精雌性大鼠组IL-1β、TNF-α、IL-6和雄性大鼠IL-1β、TNF-α水平升高.雄性大鼠IL-6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L-1β、TNF-α、IL-6可能参与了长期过量酒精摄入而引起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长期过量饮酒有可能与糖尿病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0.
高脂饮食对大鼠脂肪组织AMP激活的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膳食模式对大鼠脂肪组织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雄性SD大鼠实验组15w,按体重分为肥胖(DIO)和肥胖抵抗(DIO-R)组,再将DIO组一半改用基础饲料喂养(DIO-HF/LF),另一半继续喂养高脂饮食(DIO-HF),DIO-R组继续喂养高脂饮食;以基础饲料喂养组作对照(CF)。至23w末禁食过夜处死动物,取脂肪组织,用RT-PCR法检测AMPKα1和AMPKα2 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AMPKα蛋白水平。结果DIO-HF组大鼠体重和肾周、腰周、睾周脂肪湿重、三个部位总的脂肪湿重及脂体比均显著高于CF、DIO-HF/LF及DIO-R组,DIO-HF/LF组大鼠体重高于CF组。各组间AMPKα1 mRNA表达均无差异;DIO-HF组AMPKα2 mRNA表达及AMPK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F、DIO-HF/LF及DIO-R组,而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脂肪组织AMPKα水平降低与饮食诱导大鼠肥胖密切相关,其中AMPKα2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