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0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构建及初步鉴定大肠癌噬菌体抗体Fab呈现库,筛选人CEA单克隆抗体,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分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淋巴细胞总RNA,逆转录成cDNA。用PCR扩增人全套抗体基因片段,克隆于pComb3载体,再经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菌株,形成噬菌体抗体库。以固相化CEA抗原淘筛抗体库,ELISA鉴定噬菌体抗体。其中一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逆转录PCR分别扩增出约680bp大小的κ、λ和Fd基因。PCR产物和载体经纯化、双酶切后进行连接转化,成功地构建了人源性Fab抗体基因库,库容量达2.1×107,Fab基因重组率为50%。以单抗捕获的CEA抗原淘洗4轮,出现特异性富集,阳性克隆经直接ELISA和交叉反应ELISA实验证实具有良好的抗CEA抗原特异性。DNA测序表明该抗体重链属IgG亚类并含有一条IgL亚类的轻链。结论成功构建了大肠癌患者自然致敏抗体Fab段噬菌体呈现库,从中获得可与CEA抗原结合的噬菌体抗体,由此为大肠癌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纤维化及正常肝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纤维化及正常肝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18例肝癌周围纤维化肝组织和12例正常肝脏组织中AT1RmRNA的表达,同时逆转录AT1R特异性片段和内参片段(GAPDH),以二者的积分吸光度比值作为该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纤维化肝组织AT1R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1.27±0.45vs0.71±0.21,P<0.01)。结论AT1R可能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近15年来,由于可屈式纤维内窥镜和内脏动脉造影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使对消化道出血病人出血原因及性质的诊断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六十年代,对于消化道出血病人的诊断程序是: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对疑有上消化道出血者行鼻胃管抽吸、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疑有下消化道出血则行乙状结肠镜检查及钡灌肠。如果这些措施未能证明持续性出血的来源,即行剖腹探查以寻觅出血部位。一旦进入腹腔探查胃肠道既粗略而又费时,从贲门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多处横行钳夹肠管以了解钳夹段肠  相似文献   
104.
细菌产物可以诱发肝硬化的主张已长期为临床医生和实验学者所坚持。在1954年,Luckey及其同工揭示饮食诱发老鼠的肝坏死在无菌条件下可以避免。嗣后又有报告,缺乏胆硷诱发的肝硬化可经投用不易吸收的抗菌素得以预防,而这种保护作用又可因饮用含纯净内毒素的水而丧失。此后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日见增多,表明肠原性内毒素不仅加重肝脏损害,而且对已有肝损害者尚可引起全身性并发症,如DIC。  相似文献   
105.
远段回肠炎症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31例急、慢性远段回肠炎进行了临床病理学研究,另以3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内镜诊断的回肠炎能被组织学证实的为76.3%,其中内镜诊断的中、重度回肠炎与组织学检查的一致率是100%,而轻度回肠炎与组织学的一致率仅55%。组织学诊断的回肠炎与内镜检查的符合率93.5%。此外,对急、慢性回肠炎的病因学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6.
肝硬化亚临床肝性脑病伴皮质盲较为少见,我们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27岁。1973年曾患肝炎,1982年行脾切除术。此次因腹胀半年于1991年12月19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双眼视力正常。胸前皮肤见数个蜘蛛痣,心肺正常。腹稍膨隆,左中腹手术疤痕长0.2×15cm~2,肝肋下末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手有肝掌征。血氨正常,谷丙转氨酶7单位,麝浊18单位,麝絮(+++)A/G=2.8/3.9。B 超示肝硬化腹水,胃境示食道静脉曲张(Ⅴ级)。入院第二天因饮食不洁出现急生腹泻,为水样便,无脓血及里急后重。次日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查体:神志清楚,无扑翼样震颤,双眼视力,指数不辨。眼科诊断为视力丧失,瞳孔直接对光反射灵敏,双眼底视乳头、网膜血管正常,未见出血、渗出。视觉诱发电  相似文献   
107.
大肠软化斑     
Malakoplakia是希腊文malakos(软)及plakos(斑)的连缀,汉译软化斑。这是一种非特异的慢性炎症性肉芽肿病变,以含有多层同心圆形包涵体的巨噬细胞堆积为特征。最早记载可追溯至1902年Michaelis和Guttmann的报道。翌年,von Hansemann根据病变质软  相似文献   
108.
在消化系统癌肿的治疗中,大肠癌的治疗尚无根本变化。随着大肠癌患者增多,诊断技术进步,癌特性阐明,治疗效果改善,在选择治疗中应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问题。早期癌的治疗 1.内镜下息肉切除 98%早期大肠癌为隆起型,粘膜内(m)癌无淋巴结转移,粘膜下(sm)癌有少数淋巴结转移,约为7%。尤其Ⅰp和Ⅰsp型早期癌淋巴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II及其 1型受体 (AT1a)拮抗剂洛沙坦 (losartan) ,对肝星状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方法 :①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②在不同浓度的血管紧张素II和洛沙坦作用下 ,采用 [3 H]-脯氨酸掺入释放法分别检测肝星状细胞生成胶原的情况。结果 :①细胞得率为 2× 10 7- 3× 10 7个 /只 ,活力在 95 %以上 ,纯度超过 90 %。②血管紧张素II在浓度为 10 -6mol/L - 10 -10 mol/L时 ,肝星状细胞生成胶原明显增多 (P <0 0 5 ) ;血管紧张素II浓度与胶原量呈正相关 (r=0 96 0 ,P <0 0 1)。洛沙坦在浓度为 10 -6mol/L - 10 -9mol/L时 ,胶原生成量显著减少 (P <0 0 5 ) ;且浓度与胶原生成量呈负相关 (r=- 0 882 ,P <0 0 1)。结论 :血管紧张素II可以促使肝星状细胞产生大量的胶原 ;洛沙坦通过拮抗AT1a后 ,胶原合成量显著减少 ,提示血管紧张素II在促使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AT1a的拮抗剂有望为阻止肝纤维化发展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0.
微皱折细胞 (Microfoldcell,M细胞 )是Owen等[1] 于1974年发现的存在于肠道黏膜淋巴滤泡顶部上皮中的特殊细胞 ,它可摄取肠腔抗原和微生物并转运至抗原提呈细胞 ,诱发局部、全身免疫应答。以往克罗恩病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肠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炎细胞等改变。我们观察克罗恩病患者回肠末端M细胞变化 ,推测克罗恩病早期细胞学改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材料和方法一、材料活检标本分别取自 7例克罗恩病患者 ,其中女 4例 ,男 3例 ,年龄 16~ 49岁 ,平均为 2 4.5岁 ,患者符合 1993年 6月太原会议《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病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