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01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22篇 |
出版年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具(23侧)福尔马林同定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测量胫神经各肌支的长度、直径、发出点至腓骨小头水平截面的距离(位置)和腓深神经近端的直径;模拟神经移位并测量各肌支的发出点至腓骨颈的距离.结果 胫神经趾长屈肌支、(躅)长屈肌支和比目鱼肌浅支的平均长度分别为(95.70±13.40)mm、(96.90±13.60)mm和(73.60±12.00)mm,平均直径分别为(0.63±0.16)mm、(0.65±0.20)mm和(1.56±0.26)mm;腓深神经近端的平均直径为(2.54±0.26)mm.所有标本的胫神经趾长屈肌支和(躅)长屈肌支以及22侧(95.7%)标本的比目鱼肌浅支在长度上能够直接移位至腓骨颈处的腓深神经.胫神经的其他肌支均没有足够的长度直接移位至腓骨颈水平.结论 实验证实胫神经肌支移位修复腓深神经在解剖学上可行.综合考虑神经的长度、直径以及手术操作难易度,比目鱼肌浅支是移位的最佳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的手术技巧和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缝线锚钉修复22例跟腱近止点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16~51岁,平均35.5岁.对手术时间、锚钉置入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对末次随访时跟腱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24.1个月(12~35个月)随访.其中1例患者出现钉尾刺激症状,无异物反应、跟腱再断裂等发生;平均手术时间35.5 mim,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血管、肌腱等损伤.22例患者共置入缝线锚钉27枚,其中2枚(7.4%)置入过浅,1枚(3.7%)置偏.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功能:优18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随访过程中患者对工作及生活满意,X线均未见锚钉移位.结论 应用缝线锚钉修复跟腱近止点断裂,操作简捷、固定确实、疗效优良、并发症低,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3.
54.
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钛制弹性髓内钉技术治疗儿童胫骨不稳定骨折16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4、8、12、24、48周定期摄X线片复查,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术后无感染,未发生骨不连、畸形愈合和骨骺损伤.无下肢短缩、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关节囊重建方法对行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防治作用。方法:本组45例(47髋)经后外侧入路行全髋翻修术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5岁(55-78岁)。术中将后方关节囊与外旋肌群分别重建固定于前上方原先切开的关节囊断端和大转子顶端的软组织处,回顾性分析术后假体脱位率及脱位的风险因素。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均翻修29例(31髋),更换内衬5例(5髋),髋臼、股骨翻修的分别是10例(10髋)和1例(1髋)。第1次翻修的有29例(30髋),第2次翻修的有15例(16髋),第3次翻修的有1例(1髋)。X线评估包括翻修前后下肢长度,髋臼位相,股骨偏心距、前倾角和假体松动。临床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4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年,除1例感觉前方不稳外,无髋关节感染及脱位发生,该例X线片示髋臼假体过度前倾但无脱位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股骨偏心距和前倾角基本恢复至初次手术前水平。髋臼、股骨假体发生松动各1例。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9.13±15.53)分升至末次随访的平均(83.59±6.93)分(P〈0.05)。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36髋,良5髋,可5髋,差1髋。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软组织张力恢复满意基础上,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重建有助于降低后外侧入路全髋翻修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肘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时机。方法:于2009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集肘部骨折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3(43.54±7.75)岁。B组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4~67(46.13±6.21)岁。A组术后即开始有步骤的功能锻炼;B组于术后3周末开始门诊康复科功能锻炼。2组最后在术后6个月复查时,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包括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安全性评定(X线复查包括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等方面)。结果:术后6个月Mayo评分A组(91.00±7.81分)优于B组(76.83±10.71分)(t=5.86,P<0.05)。其中肘关节屈伸活动度,A组(102.41±9.15)°优于B组(83.57±6.21)°(P<0.05)。两组经每次X线复查除A组中有1例关节外未行固定的撕脱的骨块位置有微小变化外,其余未发现内固定松脱、骨折移位、异位骨化等现象;提示A组功能锻炼整个过程是安全的。结论:肘部骨折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安全的,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21例PCL损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1 ~56岁,平均35.6岁.关节镜下采用单束异体韧带重建,术中加用3根“5”号爱惜邦缝线加强固定.采用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以及应力位X线片测量比较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 35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0°~ 140°,平均126°.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IKDC分级:A级7例,B级12例,D级2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平均(65.8±3.7)分提高至(92.8±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30,P<0.001).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70.3±2.7)分提高至(95.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10,P<0.001);膝关节后向松弛度从术前平均(12.5±4.3) mm减少至(4.6±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0,P<0.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技术治疗PCL损伤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观察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4例,切开复位后分别采用经皮微创加压钢板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进行内固定,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随访时间、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263;t=1.167,P=0.256;t=1.459,P=0.159;t =0.675.P=o.503;Z=0.000,P=1.000).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组术后并发髋内翻畸形2例,肢体短缩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抗螺旋刀片内固定组术后并发肺栓塞1例,髋内翻畸形2例,步态改变1例,肢体短缩1例;所有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结论:经皮微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