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22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7篇 |
预防医学 | 6篇 |
药学 | 6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出版年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 我们从1例脑脓肿患者的脑脊液中检出纯阴沟杆菌,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因头痛加重伴呕吐、右耳流脓入院。当时体温39.6℃,WBC22×10~9/L,N 0.92,L 0.08;CT 诊断:右顶颞叶脑脓肿,急诊行手术摘除,但右耳仍流脓,体温不降,给大量静滴青霉素、氯霉素4d 均不见效,后行脑脊液培养加药敏,给予庆大霉素2万U,椎管内注入,次日体温下降,再给卡那霉素1g,3d后,体温降至37℃,继续治疗后痊愈出院.培养特性:取脑脊液直接种于血平板、营养琼脂平板,37℃培养,均生长出中等大小、形态 相似文献
82.
83.
硫酸镁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硫酸镁对急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1β(Inter leukin-1β,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镁离子保护创伤神经元的可能机理。方法:建立大鼠脑外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镁离子对颅脑损伤后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大鼠大脑局部损伤及区及周围神经细胞中IL-1β阳性产生物表达明显增加,伤后4h,8h,12h较1h升高非常显著(P<0.01);伤后给予硫酸镁可以抑制IL-1β的过高表达,其组织学中神经组织变性、坏死及血管炎性反应也明显减轻。结论: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IL-1β表达增加,硫酸镁可以通过抑制后IL-1β表达,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五加双参片对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三系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五加双参片对60Co辐射小鼠外周血细胞和骨髓造血细胞的作用,了解其作用途径。方法 采用6.0GY60Co辐射小鼠造成严重造血功能损伤,尾静脉采血计数外周血细胞及其分类,取一侧股骨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取另一侧骨髓制片,观察计数骨髓粒系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骨髓细胞绝对值的动态变化。结果 五加双参片对辐射损伤细胞与骨髓造血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使损伤脾细胞向正常逆转,加速粒细胞增殖与激活作用,促进成熟池粒细胞成熟进人贮存池、从而进人到外周血循环,对淋巴细胞有激活作用。结论 五加双参片对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5.
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4,自引:0,他引:94
目的 :根据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的特点寻找理想的处理方法。方法 :制作两种甘露醇外渗动物模型 (模型Ⅰ为单纯性甘露醇外渗 ,模型Ⅱ为甘露醇外渗伴局部瘀血 ) ,分别采用临床常用的 3种处理方法进行动物实验 ,进行肉眼观察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5 0 %硫酸镁湿敷对模型Ⅰ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0 .2 5 %奴夫卡因封闭对模型Ⅱ的疗效最佳。同时显示模型Ⅱ较模型Ⅰ的组织损伤程度重 ,修复难度大。结论 :临床处理甘露醇外渗应根据其局部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6.
应用ILEX临床电解质分析仪检测了30例脑外伤后癫痫病人脑脊液中离子钙(Ca2+)含量变化。结果:癫痫发作后3小时脑脊液中Ca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发作间歇期Ca2+含量回升,二次发作时再度降低。表明癫痫发作期间病人脑脊液中Ca2+含量水平下降,同时预示大量Ca2+进入细胞内。在抗癫痫治疗同时加用Ca2+拮抗剂,有益于继发性脑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87.
脑外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合酶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损伤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合酶 (NOS)与 T淋巴细胞亚群 (CD 4 /CD 8)含量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法检测 NOS,应用单克隆抗体 APAAP法检测 45例脑损伤患者的 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脑损伤患者血浆中 NOS与 CD 8细胞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 ,中、重型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而脑损伤患者的 CD 4 较对照组下降 ,中、重型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NOS与CD 8间呈正相关关系 (r=0 .36 7,P<0 .0 1)。CD 4 /CD 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均 <0 .0 1)。结论 :血浆中 NOS、CD 8升高水平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临床检测 NOS与 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有助于评价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88.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Compact 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鉴定细菌。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从临床分离出1 756株病原菌,主要来源于痰、分泌物及中段尿,三者之和占86.0%;分离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感染菌株分离率的72.5%;病原菌分离率较高的科室为神经外科、呼吸科、监护室(ICU)、心胸外科;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阳性率分别为64.3%和61.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3.4%以下;非发酵菌对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于15.6%;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阳性球菌。结论医院内感染标本的来源主要以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为主。肠杆菌科细菌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产ESBLs状况十分严重。临床对产酶菌及非发酵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对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应首选万古霉素来治疗。 相似文献
89.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 硝基 L 精氨酸甲酯(L NAME)在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制备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中iNOS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实验性大鼠脑损伤后,大脑局部损伤区及周围神经细胞中有iNOS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增强,伤后2 小时平均积分光密度(ODI)较0.5 小时升高不显著(P> 0.05),而伤后6、12 和24 小时ODI较0.5 小时升高非常显著(P 均< 0.01);伤前使用L NAME则可使ODI值下降。脑损伤组与用药组在0.5 和2 小时ODI值差异不显著(P均> 0.05),而在6、12 和24 小时ODI值差异非常显著(P均< 0.01)。结论:L NAME对脑损伤后iNO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脑损伤后iNOS被大量合成是造成机体一氧化氮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 Fn)在急性颅脑损伤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 EN 63 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对 9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轻、中、重型各 3 0例 )血浆 Fn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伤后早期患者血浆 Fn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0 1 ) ,伤情越重血浆 Fn升高越明显。Fn高峰期出现在伤后第 3、7天后随病情恢复逐步下降。结论 血浆 Fn水平变化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动态检测患者血浆 Fn水平变化 ,有助于临床观察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 ,并可间接了解患者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