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32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悬浮芯片技术(suspension array)检测31例健康人、20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17例乳腺原发浸润导管癌患者及10例乳腺复发浸润导管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1)原发、复发浸润性导管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1);(2)复发浸润导管癌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明显高于原发浸润导管癌(P<0.01和P<0.05);(3)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和组织中HIF-1α含量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和组织中 HIF-1α的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 < 0.01)。血清和组织中HIF-1α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P <0.01).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血清HIF-1α含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癌变过程的进展行为,而血清HIF-1α的水平可能成为评价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生物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3.
定向毁损杏仁核不同核群对大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毁损大鼠杏仁内、外侧核后行为的变化 ,探讨杏仁内、外侧核在非目的性行为、探究行为以及自我奖赏行为调节中的意义。方法 用立体定向技术对大鼠杏仁核的内、外侧核进行电流毁损 ,用空旷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测定毁损组和对照组大鼠自由活动量 (爬行格数 )、探究行为 (直例立次数 )以及自我奖赏行为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外侧核毁损组空旷实验中直立次数为 3.2 5± 1.5 8,明显少于对照组 11.38± 5 .0 1,(P<0 .0 1) ,每日糖水消耗量分别为 4 5 .17± 10 .36和 6 3.6 6± 16 .35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爬行格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内侧核毁损组直立次数为 6 .13± 4 .5 5 ,显著少于对照组 11.88± 5 .74 ,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爬行格数和每日糖水消耗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杏仁内、外侧核相比外侧毁损组直立次数显著低于内侧毁损组 (P <0 .0 5 )。结论 杏仁核参与动物对新奇环境的探究和自我奖赏行为 ,其中外侧核的作用尤其重要。对于非目的性的行为 ,杏仁核的内、外侧核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4.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超微结构及血脑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超微结构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方法 利用角加速度旋转模具制作大鼠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硝酸镧颗粒的分布情况和超微形态的改变。结果 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30min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改变,24h通透性增加达到高峰,72h略有下降。超微结构以72h损害最为严重。结论 大鼠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是造成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超微结  相似文献   
45.
多年来 ,颅骨缺损的修复一直延用颅骨钻孔固定覆盖物的方式。由于钻孔操作有不安全性 ,因此钻孔的保护性措施和改良的修补术式也相继应用于临床[1 ,2 ] 。 1997~ 1999年 ,我们采用齿状骨板法替代钻孔法固定 ,已应用 3 0例 ,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3 0例 ,均为颅骨缺损病例 ,男 2 7例 ,女 3例 ;年龄15~ 5 6岁。缺损原因 :脑外伤术后 2 8例 ,脑肿瘤术后 2例。颅骨缺损面积最小 5cm× 4cm ,最大 12cm× 12cm ,平均9 6cm× 8 2cm。2 手术方法修补材料选用我院研制的TAH钛网片[3] ,术前加工成所需形状 ,高压灭菌备用[4 ] …  相似文献   
46.
业已发现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凝血机能异常是加重脑损伤程度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 ] 。笔者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浆D -二聚体 (DD)和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进行了动态检测 ,探讨凝血纤溶功能在脑损伤病程中的变化。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在我科住院的 9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病例组 ,男 5 6例 ,女 34例 ;年龄 15~ 6 0岁 ,平均 32 .6岁。患者均在伤后 2 4h内入院 ,经头颅CT检查确诊 ,符合国内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 ] 。根据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分为轻 (13~ 15分 )、中 (…  相似文献   
47.
在火器性颅脑盲管伤中,部分伤员因金属异物停留在脑深部或功能区[1,2],给手术取除带来困难。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设计了一套徒手逐步定位法,对颅内异物多方灵活定位,配合磁性导针予以准确取出,现介绍如下。1 方 法1.1 逐步定位法1.1.1 确定异物数目:术前摄标准头颅正侧位X线片和头颅CT,明确颅内异物部位和数目,剃头找出射入口。1.1.2 测定体表投影: 参照CT及X线片显示金属异物的位置和形状,标记出其在头皮OM线上的相应层次,前、后位置由所在的CT层面上分别测出,即异物到前、后颅骨外板的水平距离。异物初步定位后标予铅…  相似文献   
48.
钛网片修补颅骨缺损的术式与临床分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颅骨缺损的钛网片修补手术方式。方法 对 5 1 0例颅骨缺损病人根据骨窗区新生骨形成与否分为新生骨型和单纯型两种。以钛网片为修补材料 ,选择钻骨孔固定法或钛网 骨膜缝扎法修补颅骨缺损 ,于术后 3个月评定疗效。结果 缝扎组优级率( 99 2 9% )显著高于钻孔组( 95 1 4 % ) ,而前者并发症发生率 ( 0 71 % )显著低于后者( 4 86% ) ,P均小于 0 0 5。结论 颅骨缺损应根据临床分型选择适宜的修补术式 ,钛网 骨膜缝扎法可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杏仁核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P)精神分裂症大鼠脑内边缘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每组各10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MAP模型,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杏仁核,原位杂交法观察边缘区多巴胺D2受体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边缘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组大鼠边缘区多巴胺DA受体阳性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杏仁核毁损可以抑制使用MAP而诱发的边缘区D2表达的亢进.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基因在实验性大鼠颅脑创伤后局部组织中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颅脑创伤后大鼠局部及周围神经细胞中有NOS阳性产物表达并具时程特点,伤后2h平均积分光密度(ODI)较0.5h升高不显著(P0.05),伤后6h、12h、24hODI较0.5h升高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急性脑损伤后的病理过程中,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被大量合成,可能是造成机体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