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5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1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6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全面了解网络直报模式下医疗机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的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363家医疗机构开展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乙肝病例13668例。乙肝病例报告率为72.47%。县及以上医疗机构报告率为73.83%,乡镇及社区级医疗机构为63.9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乙肝住院病例报告率为74.5696,门诊病例报告率为71.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初诊的乙肝病例报告率为76.01%。病原携带者、假阳性病例及无法判定病例报告率为5214%。2006年1~9月份乙肝重复报告率为0.61%,2005—2006年跨年度重复报告率为1.42%,其中13.59%的重复报告卡片为病例在不同医院就诊而被重复报告产生。结论乙肝病例报告质量不容乐观,漏报、重复报告以及错误报告并存,这是全国乙肝病例常规监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建议修订全国乙肝病例报告标准,规范乙肝病例报告程序,以进一步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在冠心病死亡率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一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的死亡率亦呈急剧上升趋势,其中冠心病的死亡率,已由1991年时的25/10万升至2000年时的50/10万。这些慢性病死亡率的急剧上升总的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口结构的老化,二是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确切的估计出人口老化和其他危险因素改变对死亡率上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各国针对可能发生的流感大流行开展的主要防备活动集中于制定和演习应对计划,研制应对大流行的疫苗,以及确保抗病毒药物的供应。现在较多的国家已有大流行防备计划: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国家有某种形式的应对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在广泛性和完成阶段方面差异极大。  相似文献   
44.
中国2004年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全国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系统报告质量进行评估.方法使用县区报告率、单位报告率、报告及时性、报告合格率、审核率、审核及时性、审核合格率、医疗机构报告死亡占总人群死亡的比例、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报告死亡占实际医院总死亡的比例、常见编码错误分布等指标对全国2004年县及县以上死亡病例报告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全国的县区报告率为82.58%,单位报告率为42.79%;全国平均审核率为96.96%.全国平均报告合格率为69.10%,平均审核合格率为73.58%;2004年通过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系统报告的死亡案例大约占同期全国总数的8.91%.实际医院死亡数通过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得到报告的比例为30 76%;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有明显编码错误的比例高达22.87%.结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报告极大地提高了数据报告的及时性.目前医疗机构死因编码质量普遍偏低,根本死因确定和编码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5.
目的:了解无严重躯体疾病的55岁以上自杀死亡者的特征并比较其中有、无精神障碍者的特征.方法:由精神科医师运用心理解剖方法对全国有地理代表性的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55岁的304例自杀案例的家属和周围知情人进行深入调查.结果:①自杀前一年有严重的急性或慢性躯体疾病者126例(其中女性占42.1%),平均年龄68±9岁;居住在乡村者101例(80.2%),接受正规教育年限的中位数为0年(25%-75%位数:0-3),65.9%从未上过学;33.3%丧偶;23.0%有自杀未遂既往史,16.1%一级血缘亲属有自杀行为;64.3%服农药或鼠药自杀,6.3%自杀当时有人在场并知道自杀的发生.②126例中有、无精神障碍者分别为76例(60.3%)和50例(39.7%).两组相比,有精神障碍者年纪轻,现婚比例高,自杀前一个月与人谈论死亡问题的比例高,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数目多,慢性心理压力大,自杀前一个月的生命质量低,自杀前2周的抑郁程度重,曾因心理问题寻求帮助的比例高(均P<0.05).结论:无严重躯体疾病的老年自杀者的特征与其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6.
四个农村地区人群伤害调查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不同类别伤害发生和流行水平,以及伤害发生、致残和死亡的比例。方法使用问卷调查表,随机抽样,对4个农村社区2万家庭的人群进行询问调查,回顾2002年2月15日至8月14日半年时间内在家的家庭成员伤害发生、流行、致残和死亡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人群中,伤害的年发生率和流行率分别为65.1‰和69.2‰,每100例伤害中,有6例发生功能障碍和残疾,1例死亡。跌倒、动物致伤、撞击挤压伤、切刺伤、交通事故、烧烫伤、中毒等是最常见的伤害原因。0~14岁儿童中动物致伤为第一位原因,淹溺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15~34岁人群中交通意外事故发生率最高;>60岁人群,跌伤是主要的原因,并导致较高的残疾。结论 根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数据,估计中国农村每年有59.2万人伤害死亡,这就意味着每年有5920万伤害病例,其中有349万人因伤害发生残疾,每例伤害病例平均误工5.7天,这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伤害死亡谱和发病谱不完全相同,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和伤害原因发展干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老年和青年2个自杀高峰人群的特征,合理利用自杀干预的资源. 方法:对全国23个疾病监测点上报的自杀案例抽样进行调查,根据年龄将自杀的2个高峰进行分组:55岁以上(老年组)和15~34岁(青年组),就两组的自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在性别比例上,老年组男女比例为1.4∶1,而青年组为0.8∶1;在自杀方式上,两组均以服毒方式较多,老年组自缢者比青年组明显较多;老年组精神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以患急重病或受伤为主,而青年组以夫妻不和为主. 结论:从合理使用自杀干预资源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应用不同的干预措施,老年人应以改善生活质量和就医条件、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为主;而青年组应以加强宣传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48.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的暴发突显出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存在的严重缺陷。为改变疫情逐级报告、疫情迟报、瞒报等问题,中国政府于2004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后,直接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传染病个案信息,国家可以对传染病网络直报数据库进行实时分析,及时全面了解全国传染病疫情概貌和早期识别传染病暴发。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启动使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均得到了极大提高,疫情信息的分析…  相似文献   
49.
第一讲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产生及其发展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功焕 《疾病监测》1996,11(1):38-39
第一讲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产生及其发展史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100050)杨功焕在慢性病,意外伤害和性病艾滋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的不健康行为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吸烟,高脂,高盐和低蛋白质的饮食方式,缺少体力活动,以及缺乏防护...  相似文献   
50.
对云南省瑞丽县L乡225例吸毒者吸毒行为及HIV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吸毒方式,口吸者占153例(68.0%),静脉注射者72例(32.0%)。采用静注方式吸嗜毒品多数始于近两年,静注者占整个吸毒人群的比例由1988年的13.5%迅速上升至1989年的30.5%和1990年春季的32.0%。从72例静注人群中采集到64份血样,HIV抗体检出率为79.7%(51/64)。对HIV感染情况与吸毒行为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经常合用注射器及通常不消毒注射器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