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41.
传播性耐药(transmitted drug resistance, TDR)指HIV耐药毒株的感染,在没有抗逆转录病毒(antiretroviral,ARV)药物暴露史的患者中检出耐药,将影响一线抗病毒治疗及暴露前后预防的效果,是实现艾滋病防治目标的重大现实威胁。耐药毒株适应性的改变是决定其传播风险的根本性生物学因素,影响监测人群选择、从感染到耐药检测时间的确定及检测方法的应用;传播性耐药突变的定义和分类是获得准确监测结果的关键。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耐药毒株的适应性、监测的耐药突变、监测人群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TDR监测应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建立适合我国毒株特点的监测耐药突变、建立和使用高分辨测序方法准确鉴定混合碱基、实现TDR监测的规范化等,从而为准确获得TDR监测结果,有效遏制耐药毒株的传播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人淋巴细胞H9体外感染HIV-1后,在其细胞内APOBEC3G蛋白水平降低的同时,APOBEC3GmRNA的水平是否也下降,阐明HIV-1抵抗APOBEC3G蛋白抗病毒作用的机制。方法:H9细胞感染HIV-1后,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和培养上清,提取细胞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APOBEC3G mRNA的水平。检测上清液的HIV-1 p24抗原含量验证H9细胞是否感染了HIV-1。结果:(1)采用??CT相对定量PCR方法检测APOBEC3G mRNA水平,其准确性高于94%。(2)在体外水平,H9细胞在感染HIV后,APOBEC3G mRNA水平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HIV-1可能主要通过降低APOBEC3G蛋白的水平而抵抗其抗病毒作用,这比通过降低mRNA水平来抵抗APOBEC3G的抗病毒作用更为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HIV早期感染者体内的抗体变化特征,为进一步研究HIV感染早期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对一名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外周血血清学检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数检测、体外病毒分离,观察该感染者体内免疫学反应及病毒复制特点.使用巢式PCR方法扩增病毒env区C2-V3区基因,通过测序及序列分析观察病毒部分膜区基因特点.结果: 该感染者为早期感染,外周血抗体S/CO值呈逐渐增高趋势,外周血中针对HIV抗原的特异性条带呈逐渐增多趋势,感染183 d后出现针对所有HIV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病毒载量在感染后3个月时最高(18 000 cp/ml),随后下降,从该感染者外周血中分离的病毒毒力较强.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为CRF01_AE亚型,与泰国93TH054毒株基因距离最近.结论:该感染者体内病毒可能起源于泰国毒株,对HIV早期感染的鉴定为研究我国HIV早期感染者体内病毒进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分离培养体外稳定传代的原代HIV-1耐药毒株,观察失去药物压力下,耐药毒株的体外生长以及主要耐药突变的演化趋势.方法 采集15例服用拉米夫定+司他夫定+萘韦拉平(3TC+D4T+NVP)的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体外共培养的方法从中分离原代HIV-1毒株;RT-PCR扩增耐药毒株历代培养上清的HIV-1 pol区基因并测序,在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数据库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有8例,均成功分离出稳定传代的原代毒株,其中2株为耐药毒株,所携带的主要耐药突变分别是K103N/K238T和M184V/K103N/Y181C/H221Y,分别对NVP和3TC/NVP高度耐药;无药物压力的体外培养过程中,M184V、K103N、Y181C和H221Y等耐药突变可以稳定传代,但是K238T发生了回复突变.结论 分离出2株稳定传代的HIV-1耐药毒株,无药物压力情况下,携带K103N突变的毒株具有较好的复制适应性,可稳定传代;携带M184V和K103N/Y181C/H221Y的毒株也能够稳定复制;本研究中发现K238T耐药突变在失去药物的条件下稳定性差,提示该位点易发生回复突变.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一段时间的AIDS病人中的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我区2004~2005年部分HIV感染者的伞血标本201份,其中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56人(27.86%),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45人(72.14%),分别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10毫升的抗凝血,分...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基因耐药性突变发生的频率、类型和临床意义以及系统发生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4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抗凝全血,分离血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ol区蛋白酶基因全序列与逆转录酶基因部分序列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提交Web站点http://hivdb.stanford.edu分析耐药性突变。用BioEdit和DNAClub软件以及登陆Web站点http://hivweb.lanl.gov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从36份血浆标本中扩增出pol区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蛋白酶基因耐药性主要突变的发生率是8.3%(3/36),突变的类型是D30A、V32A、G73C和V82A;次要突变的发生率是100%,突变的类型为L63PS(36/36)、I93L(35/36)、V77IL(34/36)、A71IVT(10/36)和D60E(2/36)。逆转录酶基因耐药性突变的发生率是38.9%(14/36)。通过对耐药性突变进行评分,并依据此分值解释其临床意义,提示蛋白酶耐药率为5.6%(2/36),逆转录酶耐药率为22.2%(8/36);另有1份标本对全部蛋白酶抑制剂、3份对部分逆转录酶抑制剂潜在低度耐药。系统发生分析显示36份标本的pol区基因与B.US.83.RFACCM17451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且彼此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推测此36份标本为同一感染来源,其耐药性突变的发生不是源于耐药株感染,  相似文献   
48.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HIV 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 ,分析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关系 ;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相比较 ,分析治疗后病毒耐药性突变发生和流行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CD4 +细胞测定评价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 ;用RT PCR方法扩增HIV 1 pol区基因 ,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结果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中 ,坚持服药的病人 55.0 8%病情明显好转 ,而未坚持服药的病人仅有 6 .78%病情明显好转 ,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P <0 .0 5) ;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CD4 +淋巴细胞均值为 ( 4 2 9.38± 7.89)个 /μl,未治疗的病人CD4 +淋巴细胞均值为( 2 0 1 .4 3± 8.72 )个 /μl,治疗后患者CD4 +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 (P <0 .0 5) ;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 ,相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 ,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突变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 ( χ2 =1 9.4 2 85,P <0 .0 5) ;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对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0 .3478,P <0 .50 ) ;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CD4 +淋巴细胞 <2 0 0个 /μl病人中。结论 用国产抗病毒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治疗后耐药性突变发生率显著升高 ,因此提  相似文献   
49.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特征与鉴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HIV抗体不确定的血清学特征及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评价3种实验方法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效果.方法 收集394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分析免疫印迹确认的条带类型.2对97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进行随访,观察HIV抗体的发展和变化.3对67例随访病例的首次标本进行病毒载量、条带免疫印迹和HIV-1 p24抗原检测,以随访的结果为金标准,判断3种方法鉴别不确定的效果.结果 394例不确定标本共有38种带型,env类不确定的构成比例是37.54%;pol不确定占4.04%;gag类不确定占的比例最大,为58.37%.97例接受随访的HIV抗体不确定病例中,5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均为env类不确定.阳转病例的HIV抗体发展很快,约2周就可以看出变化.病毒载量检测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敏感性最好.结论 针对gag蛋白的不确定反应最为常见,但基本上都是非特异反应.env类不确定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特别是gp160p24和gp160.HIV抗体不确定如为早期HIV感染,血清抗体发展的速度很快,大约2周抗体就有发展.病毒载量检测可有效鉴别不确定结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比较两种HIV-1耐药准种分析方法 ---克隆PCR产物测序法和单基因扩增法(单基因组测序法,single-genome sequencing,SGS)。方法以本室贮存的某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的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为样本,分别用克隆PCR产物序列测定法和SGS方法得到HIV-1pol区准种序列,对准种序列进行离散率、耐药相关突变组合构成比等分析。结果克隆方法得到19条pol区序列,SGS方法得到18条pol区序列。对两种方法的核苷酸和蛋白质序列的平均离散率进行成对样本均值分析,采用t检验,P值(单尾)为0.311,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两种方法检测出各种突变组合构成比的2检验结果 ,P〉0.25,差异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但是,准种中占较少比例的突变模式在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不一致,如T215Y/K103N/Y181C/H221Y以及M41L/F116L/T215Y/K103N/Y181C/H221Y两种突变组合模式只在克隆方法中检测到,而携带M41L/A62V/T69Si/T215Y/A98G/K103N/Y181C以及K103N突变的两种毒株仅在SGS方法中出现。结论两种分析HIV-1耐药突变准种方法检测该例样本的核苷酸序列和蛋白质准种序列无显著性差异,检出的主要突变组合的构成比也无显著性差异,对优势准种的检测中两种方法差异不大,但在劣势准种的检测中两种方法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