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筛选HIV-1 B′亚型病毒株中可能存在的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整理前期研究获得的451条HIV-1B′亚型pol区基因序列,序列含蛋白酶全长(1~99个密码子)和反转录酶全长(1~560个密码子),长度约1977 bp.将354条来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服药组)序列与97条来自未接受治疗患者的(未服药组)序列,分别与B亚型野生型pol基因共享序列进行逐个密码子比对,筛选在服药组序列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服药组序列的突变位点,将筛选出来的突变位点在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中检索,根据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及解释,初步分析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 在服药组序列中反转录酶区有6个位点7个突变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服药组,分别是D123E、V292I、K366R、T369A、T369V、A371V和1375V,即前2个突变位于反转录酶的聚合酶区、后5个突变位于反转录酶的连接区.检索数据库收录情况,有7个突变均为相应位点的主要变异形式,在服药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未服药患者.结论 筛选出的HIV-1 B′亚型病毒株7个突变可能与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133例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恢复与病毒抑制效果。方法2004年7月至2005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与柳州地区招募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3个月的艾滋病患者133例,并在同一地区选择感染时间接近、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感染者58例作为对照。通过专业问卷,了解抗病毒治疗患者服药依从性;采集患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通过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测定,了解免疫重建与病毒抑制情况;通过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分析抗病毒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中HIV-1耐药性毒株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群中,约有70.69%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明显回升,23.28%患者CD4~+ T细胞未有明显变化,6.03%的患者CD4 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比较治疗与未治疗人群病毒载量水平,接受治疗人群载量对数均值(1.834±0.853)显著低于未治疗人群(3.621±1.121)(P<0.05),治疗人群中67.91%的患者病毒载量水平低于检测限;治疗人群中耐药性发生率(11.90%)与未治疗组(11.63%)无明显差异。结论广西地区实施的抗病毒治疗对免疫系统重建、体内病毒的抑制具有明显作用;耐药性流行情况在治疗与未治疗人群中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在河南省某地农村建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不一致(DC)的夫妻队列并进行随访,观察HIV通过异性性传播的频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访谈和血清学检测,确定了52对(一方HIV阳性而另一方阴性但无吸毒、性乱、输血等HIV感染危险行为)夫妻进入研究队列,在0.5、1和2.5年进行3次随访,每次随访均询问夫妻双方的性生活和安全套使用情况,同时抽取20ml抗凝静脉血检测HIV抗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病毒载量。结果 (1)0.5、1和2.5年的随访率分别是92.3%、75.0%和28.8%。在随访的过程中,DC夫妻中HIV阴性一方HIV抗体始终保持阴性。未出现HIV抗体阳转及HIV的传播。(2)在队列建立时(0年)以及0.5、1和2.5年随访时,DC夫妻性生活次数每月1次至每周1次的分别占65.4%、72.9%、71.7%和80.0%,有时使用或从来不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是76.9%、66.6%、69.1%和60.0%,不同随访时间性生活次数和安全套使用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C夫妻中的HIV阳性一方在0.5、1和2.5年随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保持稳定或上升的比例分别是85.4%、66.6%和60.0%。15对在2.5年随访到双方的夫妻,HIV阳性一方中病毒载量稳定和下降的占66.7%,绝大部分病毒载量保持稳定或下降者同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也保持稳定或上升。结论 研究中未观察到HIV在夫妻之间的传播。HIV阳性一方稳定的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计数可能是HIV未发生传播的原因之一,宿主的遗传免疫学因素以及HIV的生物学特性对传播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该地区部分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分布及耐药性毒株存在情况。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CD4^+T淋巴细胞计数,使用NASBA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利用lit-PCR获得目的基因序列,登陆http://hivdb.stanford.edu分析耐药突变位点。结果该地区感染人群中66.66%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350个/mm^3,患者病毒载量对数平均值为3.784±1.048,检测样本中有2例出现耐药性。结论该地区HIV-1感染者目前多为无症状期,但病毒拷贝数较高,耐药性毒株流行水平较低。应在该地区加强抗病毒治疗的宣传。  相似文献   
25.
HIV耐药性的产生是抗病毒治疗的瓶颈,而耐药性的发生主要是因为HIV基因组中部分密码子位点发生突变所致。随着HIV耐药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导致HIV耐药的突变位点也逐渐明晰化,尤其是针对高效抗病毒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抑制剂的耐药突变位点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明确HIV耐药突变位点单独存在或与其他位点联合作用下对病毒抑制剂的影响,将使得抗病毒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分析7例患者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前和治疗后,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细胞嗜性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BD公司的流式细胞仪,通过绝对计数法测定CD 4 T淋巴细胞计数和CD 8 T淋巴细胞计数,荧光标记物为BD TriTEST CD3FITC/CD4PE/CD45PerCP.采用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测定病毒载量(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仪器和试剂).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gp120V3环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并确定HIV-1细胞嗜性. 结果 在7例患者中,有3例发生细胞嗜性转换,2例是从R5到X4嗜性的转换,1例是X4到R5嗜性的转换.在7例患者中,病毒细胞嗜性转换与患者病毒载量、CD 4、CD 8 T淋巴细胞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 HIV-1细胞嗜性的转换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不确定;HAART治疗对嗜性转换的作用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对出入境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行病毒基因型测定,监测国内外流行的HIV毒株的状况及其变化。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直接套式PCR方法扩增HIVenv基因C2-V3区及其邻近的基因片段,然后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国际标准亚型序列比较,确定基因型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2003年确认的19例HIV阳性样品中,15例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确定为B亚型4例,B’亚型2例,D亚型2例,CRF01-AE重组亚型1例,CRF02-AG重组亚型6例。这些不同亚型的HIV-1感染者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6个国家。HIV-1基因型的分布与我国国内有很大不同。结论 出入境人群中HIV-1基因型种类多且复杂,监测出入境人群HIV基因型及其变化对于发现和鉴定新型变异毒株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8.
河南省HIV-1流行毒株pol基因的分型与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1型(HIV1)流行毒株pol基因的亚型及其系统发生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20名艾滋病病人的抗凝全血,分离血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pol基因部分序列(PR与RT的p55区)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登陆Web站点http://hivweb.lanl.gov确定毒株亚型。用BioEdit和DNASTAR软件的MegAlign模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份标本的pol基因序列系统发生分析显示均为B亚型,且具有较高的系统发生同源性,与东北地区流行毒株的相似度≥97%,PR基因离散率<0.2%,RT基因平均离散率为3.15%(0.7%~5.1%)。PR和RT基因遗传变异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ol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以作为河南省HIV1毒株亚型确定的方法。河南与东北两地pol基因相似性以及PR与RT基因进化差异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河南驻马店市经性传播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HIV流行毒株亚型及其毒株特征。方法通过专业问卷调查,了解驻马店地区经性传播HIV感染者的基本状况。采集感染者的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其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提取外周血浆中病毒核糖核酸(RNA),使用反转录巢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病毒全长gag和部分pol基因,利用Clustal软件比对序列,利用BioEdit软件手工校对,利用NCBI网站HIV分型工具分析病毒亚型,利用MEGA软件构建NJ树,分析病毒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共收集到HIV感染者血液74份,全部经性传播感染HIV。经过测序,共获得HIV全长gag基因56条(75.7%),全长pol基因38条(51.4%)。对61例HIV感染者感染病毒亚型进行了分析,其中B亚型毒株47例(77.0%),CRF01_AE毒株6例(9.8%),CRF07_BC毒株4例(6.6%),C亚型毒株2例(3.3%),新型重组毒株2例(3.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所有的B亚型毒株均为Thai B毒株。38例获得pol区序列的样本中,有4例具有耐药突变。结论驻马店市性传播HIV感染者中流行的HIV毒株构成复杂,Thai B亚型毒株是优势毒株,CRF01_AE、CRF07_BC、C等亚型毒株均已进入该人群,而且出现了新型重组毒株。针对该人群的HIV流行毒株监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离得到能够稳定传代的我国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流行毒株,并进行生物学表型鉴定。方法分离、活化正常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离病人的PBMC,采用PBMC共培养和全血共培养的方法分离病人的HIV-1,通过培养上清内P24抗原含量检测病毒的复制情况。同时,标本采集后测定CD产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结果从270例HIV-1标本中,分离到可稳定传代的强阳性毒株58株,总分离率为21.48%。病毒载量与分离率呈正相关;CD4^+T细胞计数对分离率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病毒载量高的标本比病毒载量低的标本分离株的快高型比例大。提示毒株的生长动力学特征与病人的病毒载量相关。结论从我国5个地区的270份HIV-1感染者样本中,分离出58株原代分离毒株,丰富了我国HIV-1毒种库,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