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0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172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41篇
基础医学   267篇
口腔科学   62篇
临床医学   1072篇
内科学   453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109篇
特种医学   122篇
外科学   199篇
综合类   1725篇
预防医学   667篇
眼科学   114篇
药学   803篇
  10篇
中国医学   694篇
肿瘤学   11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470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410篇
  2008年   395篇
  2007年   358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41.
目的观察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在临床初诊2型糖尿病(T2DM)病程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在我院内分泌科连续入组病程1年以内的初诊T2DM患者共303例。每半年或1年复查GADAb,每年复查空腹C肽,每3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随访1~6(中位数1·2)年。结果入组时GADAb阴性的265例患者随访2年内保持阴性不变;38例GADAb阳性,随访结束时16例转阴;5例表现为抗体阳性→阴性→阳性波动;17例始终保持抗体阳性。GADAb整体上随病程发展其滴度减低(P<0·05),且其变化仅与初始抗体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GADAb在临床初诊T2DM病程中存在变化。单次检测GADAb有可能漏诊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相似文献   
142.
李霞  陈绍荣 《当代护士》2018,(9):111-1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封闭式儿童心理科病房隐患物品带入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遵循其循环工作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精神科隐患物品带入病房的因素,解析、拟定对策并实施,统计数据,分析结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隐患物品带入病房率降低,由原来的23.94%下降到6.87%。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加强了制度的培训及宣教的落实,强化了护士、陪护的精神科安全意识,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降低了病房隐患物品的带入率。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规范化呼吸管理对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呼吸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后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睡眠质量优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术后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规范化呼吸管理可明显改善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睡眠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4.
袁铭  吴木琴  李霞 《中国药师》2015,(9):1603-1605
摘 要 目的: 建立六味开胃消食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TLC法对六味开胃消食颗粒中的枳壳、木香、白术和山楂等药材进行了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测定君药枳壳药材中柚皮苷与新橙皮苷的含量,色谱柱为Sinochrom ODS BP(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21∶79);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3 nm;柱温:30℃。结果: 薄层色谱法可鉴别出该制剂中的枳壳、木香、白术和山楂。柚皮苷在89.600~1.792×103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新橙皮苷在1.060×102~2.120×103 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柚皮苷平均回收率为98.67%,RSD为0.57%(n=6),新橙皮苷平均回收率为98.07%,RSD为1.19%(n=6)。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能有效的控制六味开胃消食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探讨麻醉前应用新型抗胆碱药物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对失血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改变的影响。方法:4月龄SD大鼠14只,随机分为长托宁组和对照组(n均=7),分别于5%水合氯醛麻醉前腹腔注射长托宁和生理盐水(0.17ml/100g),麻醉30min后行颈总动脉插管及腹腔侧切口暴露肠系膜,放血前和放血至动脉压恒定于60mmHg时观测两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口径及血液流速,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微血管收缩率和微血流速度。结果:失血可致肠系膜微血管显著收缩,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长托宁组大鼠微血管收缩率及血液流速减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长托宁干预能有效改善大鼠失血性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6.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肺炎支原体肺炎确诊患儿110例,正常对照儿童120例,分别进行MP-Ab、hs-CRP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组MP-Ab滴度≥1:160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肺炎支原体肺炎组hs-C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MP-Ab检测法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94.2%,MP-Ab联合hs-CRP检测法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为89.1%,特异度为89.2%。 MP-Ab联合hs-CRP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灵敏度显著高于MP-Ab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低于MP-Ab检测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Ab联合hs-CRP联合检测法能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的诊断率,但同时应注意结合其他临床表现,防止假阳性。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探讨线粒体基因3243和3426位点碱基变异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8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的线粒体基因3243和3426位点进行筛选分析,并以DNA测序方法确认。结果 两组均未检出3243A→G变异和3426A→G变异,测序中发现糖尿病组3290T→C变异1例。结论 线粒体基因3243A→G变异和3426A→G变异可能与湖北地区老年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无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8.
正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脑瘫临床分型包括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是目前儿童主要致残疾病之一~([2])。国外文献中脑瘫的发病率为1.5‰~4.0‰~([3]),我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用于老年肝恶性肿瘤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120例疑似肝恶性肿瘤老年患者,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各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分析造影前后的占位性病变评分情况,对超声造影在介入治疗中差别进行分析。结果穿刺活检后病理确诊13例为肝血管瘤、9例为肝囊肿,98例为肝恶性肿瘤患者。其中肝恶性肿瘤患者超声检查发现95例,漏诊3例,均由于酒精性肝硬化,超声病灶后方回声团衰减而漏诊。超声造影对于肝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96.94%(95/98)。中-低分化组开始增强时间明显短于透明肝癌组,开始消退时间明显短于高分化组(P0.05),98个肝恶性肿瘤病灶造影前图像典型较少,仅70.41%(69/98)有疑似或明确恶性诊断,超声造影后评分提高≥2分的病灶为35例,占35.71%,造影后评价为5分的病灶为81例,超声造影对肝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为82.65%(81/98)。结论超声造影用于老年患者肝恶性肿瘤诊断及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造影可提高超声的诊断率,可作为辅助诊断肝恶性肿瘤的影像学方法,其灵敏度与准确度均较高,安全简便,可作为肝恶性肿瘤介入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内瘘启用期穿刺失败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例患者138次穿刺为对照组,统计穿刺失败率查找原因,以"降低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内瘘启用期穿刺失败率"为改善主题,制定对策形成标准化的改善措施。选取15例患者128次穿刺为试验组,进行了10月的品管活动,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后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内瘘启用期穿刺失败率由活动前的17.39%降至4.69%,内瘘知识掌握率52.90%升至91.41%、内瘘评估合格率86.23%升至96.88%,患者对护士穿刺技术满意度由83.33%提高到98.44%,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节约患者医疗费40682.40元,圈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开展,有效降低了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内瘘启用期穿刺失败率,节约了患者医疗费,创新了穿刺与宣教方法以及血透患者居家内瘘锻炼监管模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