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7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96篇
口腔科学   41篇
临床医学   434篇
内科学   280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42篇
外科学   104篇
综合类   733篇
预防医学   325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314篇
  6篇
中国医学   301篇
肿瘤学   4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5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回顾观察2010-2014年间鼻窦炎同期矫正鼻中隔术后远期穿孔病人情况,总结分析远期穿孔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在2010-2014年间鼻 窦炎同期矫正鼻中隔术后鼻内镜复查病人327例中观察病人鼻中隔恢复情况.选取按时来院复查及用药病人297例,详细询问病人相关疾病史及生活习惯;及时 对症处理复查时鼻中隔粘膜异常情况.观察病人鼻中隔粘膜恢复情况,穿孔形成时间、大小.结果 鼻内镜复查病人297例中有17例术后出院时鼻中隔粘膜生长欠 佳病人,通过加强局部换药及复查次数,16例粘膜愈合良好.1例愈合欠佳,反复结痂.鼻窦炎同期矫正鼻中隔术后远期穿孔病人共3例,发生穿孔时间在术后一 月至半年左右.1例为术后三月复查恢复良好,间隔三月后来院复查出现穿孔,穿孔位于李氏区.1例为术前鼻中隔方筛犁交界处重度棘性偏曲,术中偏曲侧粘膜 破损较重,用骨片局部垫付,术后局部粘膜生长欠佳,反复结痂.1例无明显诱因.结论 鼻中隔穿孔发生取决于鼻中隔支撑结构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引流障碍 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建议在鼻中隔手术中,更多保持鼻中隔原有的结构,在保护黏软骨膜的同时,减少偏曲骨质区骨质缺失范围.  相似文献   
72.
慢径消融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目前多采用慢径消融法。本研究通过对慢径消融成功靶点在Koch三角的分布 ,观察组成慢径传导的细胞的主要分布区域 ,指导慢径的消融。资料和方法 患者资料  2 7例患者 ,男性 15例 ,女性12例 ,年龄 2 0~ 6 2 (41 7± 9 0 )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符合慢 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术前测定体重指数 (体重 /身高2 )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期内径。X线投照 经右侧颈内静脉插入 10极冠状静脉窦导管 ,将近端一对电极置于冠状静脉窦口处记录冠状静脉窦口处A波 ,希氏束导管以远端电极记录到清晰H波为…  相似文献   
73.
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东方心房颤动防治策略研讨会暨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学习班”于2005年6月3至5日在上海浦东皇冠假日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内的400余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老中青三代专家济济一堂,就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了交流。陈灏珠院士首先就房颤的诊疗进展作了概述,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房颤经导管治疗方法学的逐步成熟,同时强调治疗对策的规范化和个体化。胡大一教授通过录像介绍了中国房颤的流行病学概况,提出中国有800万房颤患这一严峻现实;指出在我国,高血压病已经成为房颤的首要病因,同时房颤患的抗凝、抗栓治疗有待加强。黄从新教授从心房的解剖结构、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到临床治疗方法学的进展作了论述,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4.
75.
中老年人颈动脉内径超声研究120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测自然人群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间的表现特征 ,为深入研究动脉硬化和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ARIC研究方案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技术和相关测量软件 ,对 12 0 2例中老年自然人群进行双侧颈动脉近端、远端和窦部各 1cm血管段内径测量 ,包括收缩及舒张内径值 (分别简写为Ds和Dd) ,并计算出每个部位的血管内径差值 (Ds Dd ,简称ΔD)。通过统计学分析 ,比较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血管内径变化特征。 结果  1、男女性别间比较 :各年龄段 ,男性Ds和Dd均明显大于女性 (P <0 0 1) ,仅≥ 6 0岁年龄段右侧近端和左侧远端的ΔD ,男性显著大于女性 (P <0 0 5 )。 2、年龄段之间比较 :不论男女各部位Ds和Dd在≥ 6 0岁年龄段均明显大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1) ,而仅在男性左侧窦部和女性右侧近端的ΔD值在≥ 6 0岁年龄段明显小于 <6 0岁年龄段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内径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其内径波动的绝对值 (ΔD)仅在部分血管测量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分析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血管紧张素原(AO)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在一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中随机抽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例(原发性高血压组)、正常血压者25例(家系对照组),在6个正常对照家系中随机抽取21例(正常对照组),测定PRA、血浆AO及其它代谢因素。结果: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后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内无论有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RA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浆AO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具有原发性高血压遗传因素者无论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均有显著的PRA、血浆AO异常和其它代谢紊乱,这些异常可能在超重和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前即已存在  相似文献   
78.
农村家庭经济水平与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家庭经济水平对农村人口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以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所调查的 7个农村人群作为研究对象 ,资料完整者 675 5人 (男 3190人 ,女 35 65人 ) ,年龄 35~ 5 9岁。据问卷获得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计算个体家庭经济水平等级评分。血压、身高、体重和血脂均采用国际标准化方法测量。结果 :①调整年龄后 ,男性的各项危险因素均值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正相关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值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负相关 ;女性的收缩压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负相关 ,总胆固醇和体重指数与家庭经济水平显著正相关。②利用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后发现高家庭经济水平男性有各项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均显著高于低家庭经济水平者 ,高家庭经济水平女性超重危险显著高于低家庭经济水平者。结论 :处于高经济水平的农村人口与处于低经济水平者相比具有较多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以男性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脑型和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CSF)中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患者CT表现及吡喹酮治疗第一个疗程过程中患者出现的高颅压情况存在一定联系。人工免疫复合物(IC)对BALB/c鼠作用后进行病理检查,发现脑实质和肾脏小血管均出现充血现象.部分小血管内皮细胞遭到破坏。因此认为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可能是脑型、混合型猪囊尾蚴病患者在第一疗程中出现高颅压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细菌L型败血症 (SBL)患者红细胞免疫分子定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测定完整红细胞膜分子的酶免疫定量方法 ,对 5 0例SBL患者及 5 0例健康人的红细胞CD35、CD4 4s、CD58免疫分子测定比较。结果 红细胞CD35、CD4 4s、CD58免疫分子SBL组较健康对照组低 ,并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 0 1)。结论 SBL组发病期红细胞CD35、CD4 4s、CD58免疫分子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表明SBL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较健康人低下 ,测定红细胞CD35、CD4 4s、CD58免疫分子对SBL临床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