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58篇 |
免费 | 240篇 |
国内免费 | 12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篇 |
儿科学 | 62篇 |
妇产科学 | 78篇 |
基础医学 | 197篇 |
口腔科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618篇 |
内科学 | 344篇 |
皮肤病学 | 56篇 |
神经病学 | 72篇 |
特种医学 | 15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64篇 |
综合类 | 1404篇 |
预防医学 | 500篇 |
眼科学 | 79篇 |
药学 | 538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462篇 |
肿瘤学 | 1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126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114篇 |
2015年 | 121篇 |
2014年 | 196篇 |
2013年 | 204篇 |
2012年 | 247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13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195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67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30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36篇 |
1983年 | 45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9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从1995年7月~2002年7月共对292例(313条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进行外科治疗,其中20条患肢施行解剖外血管重建术,38条患肢施行了腔内外科治疗或合并开放性血管重建手术,255条患肢施行了开放性手术重建下肢血供。结果:手术成功者患肢的踝肱指数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1),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随访时间3.1年(0.5~7年),解剖外重建组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为56%,腔内外科组通畅率为78%,开放性手术组通畅率为72%。结论:病人的全身情况、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是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治疗方法的主要依据,为取得较好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需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52.
40%以上的重症患者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出血不良事件、输血量及病死率可升高4倍以上。早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并准确评估凝血功能,是尽快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前提及保障,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如何快速、准确评估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标准。为此,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临床专家共同制定了《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标准化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重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有关概念、评估方法及诊断标准3个部分,共12条推荐意见,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收治的5例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全身综合治疗联合局部治疗.结果 综合治疗:5例患者均行肠内营养支持,3例机械通气,3例持续血液滤过;针对小网膜囊、十二指肠旁、肾周间隙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5例患者均采用分步引流策略,先行CT或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然后中转开腹手术引流;合并胰腺坏死组织出血的4例患者经动脉栓塞止血和(或)“三明治”法填塞止血成功.局部治疗:针对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5例患者均在中转开腹后采取CT引导下经臀经皮置管引流治疗,穿刺距入院时间平均为38.4 d,坏死组织CT密度值平均为24.4 Hu(20~28 Hu).5例患者均在中转开腹手术后穿刺并一次性置管成功,引流管留置平均时间为21 d.患者经臀经皮置管引流后体温及WBC计数均下降,复查CT示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引流干净,患者痊愈出院.5例患者平均ICU治疗时间为(47 ±20)d,平均总住院时间为(88 ±34)d,平均住院费用为(186 342±15 467)元.随访至2012年5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复发.结论 分步引流策略联合CT引导下经臀经皮置管引流是SAP合并盆腔腹膜后坏死组织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4.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4例,女性66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开放手术组和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使用时间、术后扁平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P〉0.05)、结石长径(P〉0.05)、梗阻位置(P〉0.05)、输尿管分离(P〉0.05)、性别(P=0.610 5〉0.05)、侧别(P〉0.05)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放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5)、术后最高体温(P〉0.05)、引流管拔除时间(P〉0.05)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在镇痛泵使用时间(P〈0.01)和术后住院时间(P〈0.01)上,腹腔镜组要明显优于开放术组。结论对于输尿管上段的嵌顿性结石,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较传统开放手术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58例采用PVP和PK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及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分析术前病例选择及术中操作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例患者出现术中骨水泥渗漏,压迫神经根,即刻开放手术清除骨水泥,术后症状得到改善,41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对于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及新鲜压缩性骨折患者,PVP、PKP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cyclinD1、cyclinE和p21WAF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人病理性瘢痕组织、20例普通瘢痕组织和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yclinD1,cyclinE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yclinD1、cyclinE和p21WAF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与在普通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cyclinD1与cyclinE,p21WAF1蛋白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cyclinE与p21WAF1蛋白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cyclinD1、cyclinE和p21WAF1蛋白的过表达及相互作用可能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证候实质。方法收集20例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患儿和20例正常对照组婴儿。采用超高效液相-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对这些受试者的血浆及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对这些代谢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共检测到1 076个血浆代谢物和414个尿液代谢物。最终共鉴定出22个血浆代谢物和7个尿液代谢物,涉及鞘脂、甘油磷脂、组氨酸、甘油酯和脂肪酸代谢,其中鞘磷脂和甘油三酯可作为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代谢物和生物标志物的确认为探讨HCMV肝炎湿热内蕴证的证候实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19例患者20个椎体的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Kümmell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65~87岁,平均(73.45±5.62)岁。按Li分期:Ⅱ期3例,Ⅲ期不伴神经功能损害13例14个椎体,Ⅲ期伴脊髓损害3例。规定术中体位复位满意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组),体位复位不满意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观察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7个椎体行PVP,13个椎体行PKP,Ⅲ期3例合并脊髓损害者均同时联合后路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随访10~48个月,平均21.2个月。共发生4个无症状骨水泥渗漏,其中PVP组1个(1/7),PKP组3个(3/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PVP组骨水泥灌注量(6.40±术后3 d和术前比较椎体高度恢复(31.71±11.35)%,后凸畸形纠正(9.79±4.64)°,PKP组分别为(5.46±0.94)ml,1.09)ml、(24.77±8.51)%、(8.15±2.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患者腰背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例减压内固定术患者神经功能均由术前Frankel D级恢复至E级。结论:根据Li分期结合术中体位复位情况对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塌陷患者进行个体化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术中体位复位不良可能是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9.
60.
中医学脾肾相关理论高度概括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骨骼和脂肪的内在关系,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囊泡可携带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在“骨-脂肪Crosstalk”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笔者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探讨脂肪源性外泌体在SOP中的作用,对挖掘中医药防治SOP的新靶点及丰富脾肾相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调理脾肾是治疗SOP“骨脂代谢失衡”的关键,为防治SOP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