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由于其组织学的复杂性,病变的隐秘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极大的困难.1998年,Xu等[1]发现,卵巢癌患者血浆及腹水中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明显升高,推测LPA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LPA主要通过其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Edg2、Edg4、Edg7起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PA受体Edg4与Edg7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及寻找卵巢癌新的基因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2.
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生化法对70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恶性50例、良性20例)、20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浆LPA水平检测,同时测定血浆肿瘤相关抗原CA125水平.结果: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分别为(1.81±0.45) μmol/L、(2.23±0.37) μmol/L,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妇女和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P<0.05).血浆LPA水平对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96.0%)和特异性(87.5%)优于肿瘤相关抗原CA125.结论: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LPA有望成为卵巢上皮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影响妊娠预后最常见的妊娠期特有疾病,直接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其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其发病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自身免疫、凝血及纤溶系统失调等有关。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间磷脂类信号分子,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发挥广泛而多样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中的LPA可以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而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则促使血栓形成,因此,LP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中风预警中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IJPA水平的检测,以探讨LPA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4.
妊娠合并糖尿病13例患者自身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期管理、及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月间具有两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妊娠分娩史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其自身作为对照,比较此次妊娠和前次妊娠的母婴结局,如孕妇并发症包括早产、羊水过多、感染、死胎,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子痫前期,围产儿病率包括巨大儿、新生儿畸形、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围产儿死亡等。结果:26次妊娠中,24次妊娠合并糖尿病的诊断时间为20周后,前次妊娠孕妇并发症和围产儿病率显著高于此次妊娠(P<0.05);未诊治者或者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围产儿病率显著高于血糖控制满意或尚可者(P<0.01)。结论:规范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期管理,及时发现糖尿病孕妇并使之血糖控制满意可明显改善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16的表达。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 40例卵巢上皮性癌、12例良性卵巢肿瘤和 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CyclinD1、p16的表达 ,并对二者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时间之关系进行探讨。结果 :①CyclinD1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晚、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 (P <0 0 5 ) ,低分化者阳性表达高于高分化者 ,Ⅲ级与Ⅱ级、Ⅰ级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p16阳性表达多见于临床期别早、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长的病例组 ,阴性多见于临床期别晚、低分化、伴有淋巴结转移和生存期短的病例组 (P <0 0 5 )。③p16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yclinD1过表达和p16失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病理指标有关 ,在其发病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低危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分期手术的452例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52例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2.65%(12/452),复发率0.66%(3/452),死亡率0.44%(2/452)。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表浅肌层、组织学分级G2、低体质指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学阳性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浅肌层浸润患者G1组与G2组淋巴结转移率[1.00%(1/100)、6.51%(11/1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的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无论肿瘤大小及分级,淋巴结转移率低,复发率低,预后好,可不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低体质指数、浅肌层浸润且组织学G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探讨卵巢上皮性癌、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恶性性索间质肿瘤不全分期术后行再分期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5例不全分期中手术分期为早期(ⅠA~ⅠC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行再分期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上皮性癌组85例,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组31例,恶性性索间质肿瘤组49例。手术获益患者定义为再分期术后手术-病理分期升高患者。结果上皮性癌组再分期手术总获益率为36.47%(31/85),明显高于生殖细胞肿瘤组(9.68%, 3/31)及性索间质肿瘤组(4.08%, 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全分期术中医师未怀疑存在病灶残留的上皮性癌、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患者行再分期手术获益率分别为33.33%(27/81)、3.44%(1/29)及0%(0/47),均明显低于不全分期术中医师怀疑存在病灶残留者(P <0.05);再分期术前影像学无阳性发现的上皮性癌、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患者再分期手术获益率分别为34.15%(28/82)、3.44%(1/29)及2.08%(1/48),均显著低于再分期术...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探讨卵巢囊肿蒂扭转腹腔镜保留卵巢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2019-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0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保留卵巢组(62例)和卵巢切除组(5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  相似文献   
139.
<正>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CIC)又称子宫颈内口闭锁不全、子宫颈口松弛症、子宫颈功能不全,是指在没有宫缩的情况下,子宫颈由于解剖或功能缺陷而无法维持妊娠最终导致流产或早产。CIC的发病率占所有孕产妇的0.1%~2%[1],8%妊娠中期流产及早产与之相关[2]。CIC一般出现在妊娠18~25周,孕妇出现复发性中晚期流产,造成不良妊娠结局。临床上CIC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超声检查和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判断,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CIC的治疗主要以子宫颈环扎术最为有效,但其适用情况专家意见存在分歧。为了规范CIC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宫内疾病防治专委会组织专家查阅和参考国内外文献以及国外有关指南,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共识,旨在提高我国子宫颈机能不全规范化诊治水平,从而改善妊娠期围产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软坚消结调经汤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对子宫血流动力指标的改善作用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子宫肌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25 mg/次,每日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软坚消结调经汤治疗,每日1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子宫体积、瘤体大小、性激素(LH、FSH、E2、P)水平和子宫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35/39)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经期长、月经量多、阴道不规则流血、腰酸背痛和面色晦暗等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子宫体积和瘤体大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H、FSH、E2、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速度PI、RI较治疗前升高,PSV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