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24篇
基础医学   35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298篇
内科学   143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519篇
预防医学   28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35篇
  3篇
中国医学   313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背景:类固醇具有强大的抗炎、止吐及镇痛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围术期镇痛,有研究表明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的鸡尾酒镇痛疗法可缓解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减少相关并发症,但也有研究认为类固醇可增加术后感染、髌腱断裂等风险。因此膝关节周围注射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膝关节置换后运用含类固醇鸡尾酒疗法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数据库2019年4月前的文献,收集所有膝关节置换后局部运用类固醇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分别单独使用Cochrane 5.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0篇随机对照试验,820例患者;②Meta分析显示:类固醇组术后第1天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MD=-1.52,95%CI(-2.94,-0.10),P=0.04],术后第1,2,3,4,5天的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MD=11.57,95%CI(9.85,13.30),P<0.000 01;MD=9.03,95%CI(6.67,11.38),P<0.000 01:MD=5.73,95%CI(0.85,10.60),P=0.02:MD=5.53,95%CI(0.68.10.38),P=0.03;MD=5.90.95%CI(0.87.10.93),P=0.02],吗啡使用量少于对照组[MD=-7.94,95%CI(-14.35,-1.53),P=0.02],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MD=-0.98,95%CI(-1.25,-0.71),P<0.000 01],直腿抬高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MD=0.65,95%CI(-0.86,0.44),P<0.000 01],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WMD=-4.82,95%CI(7.41,2.23),P=0.000 3];两组膝关节K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③结果表明,膝关节置换后关节周围运用含类固醇的鸡尾酒疗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完善血液净化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医疗护理管理中各个环节的标准作业程序,提高血液透析质量。方法自2007年开始,我科修正医护系统的组织架构、岗位责任,制定各个环节的SOP程序和执行标准,加强感染控制过程监督、正规库房管理、病案管理、医疗护理记录等。结果经过SOP实践,形成了一条职能衔接紧密、流程高效的任务链,符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要求,提高了工作效能,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论 SOP在血液净化医护管理系统中不断实践和完善,为提高血液净化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84.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剂量的控制了解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疗效与药物用量的关联程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20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盐酸戊乙奎醚首次剂量控制,分析两组疗效效果。结果治疗组使用呼吸机时间、昏迷时间、胆碱酯酶恢复至60%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重症患者,可参照阿托品的传统用量,首次给与盐酸戊乙奎醚4~6mg为安全用药量。首剂足量给与盐酸戊乙奎醚进行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救治的方案,有效降低了药物中毒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5.
不同方法对糖耐量减低干预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干预方法对糖耐量减低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五个区IGT患者各100例,按照干预方案再分为对照组、饮食加运动组、阿卡波糖组、二甲双胍组和中药组各100例.分别于干预前后测定BMI、SBP、DBP、FPG、2hPG、HbA1c.结果:饮食运动组干预后FPG、2hPG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卡波糖及二甲双胍组干预后FPG、2hPG、HbA1c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对照组、饮食运动组及中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FPG、2hPG明显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HbA1c低于对照组和饮食运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4种方法均有效降低血糖,尤以西药组突出.  相似文献   
86.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吴曦  胡卡明  陈晓琴 《中医杂志》2008,49(5):465-468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针灸治疗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丰富,鉴于周围性面瘫具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我们就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刺时机、神经定位以及疗效评价等问题,对近年来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7.
李瑛 《中国药师》2007,10(7):643-643
Pfizer和OSI药业公司已经提醒美国医生注意治疗老年黄斑变性药物培加他尼钠(pegaptanib sodium,Maeugen)上市后报告的罕见过敏性。公司指出,有培加他尼过敏史的患者禁用本品。医生在玻璃体内注射本品前,应该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相似文献   
88.
细胞转化试验是研究各种理化因素致癌机制的有效方法.与其它细胞转化试验相比,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试验克服了种属和组织学差异,可以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细胞受致癌原作用后向肿瘤细胞演变的过程,在细胞水平观察到典型的恶性转化表型,在分子水平研究致癌因素的作用机制,为癌变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也为外来化学物质的致癌性检测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9.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早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但目前却缺乏足够强度的临床研究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并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通过检索学习近10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文献发现,疗效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缺乏公认的、科学的疗效评价指标是针灸疗效不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用现有疗效评价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的疗效是不全面的,尤其是能充分反映针灸整体调节优势的生活质量评价未得到重视。建立以患者报告的临床症状与生活质量相结合的结局评价体系,客观评价针灸疗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0.
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善状况和对血脂、白细胞数量及内外源凝血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64例中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5粒,每日3次,28天为一疗程,比较两组7d、14d、28d的疗效及实验室检查结采.结果 两组在7d、14d疗效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28d时有明显差异.结论 长期应用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