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5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7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2005年2月12日中午,接到湛江市坡头区某医院的报告,该院收治1例疑似鼠疫病人,请湛江鼠防所和市疾病中心派人到医院协助调查处理。鼠防所和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员接到疑似疫情报告后90min赶到医院。随即对患者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体格检查等,并取材作实验室检验。现将调查与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伴有明显昼夜波动的肌张力障碍或Segawa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断不难。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显著、持续疗效,早期治疗效果好。国内报道尚少,对此病应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以免误诊,先报道在上海长海医院进修期间,我们遇见的来自2个家庭4例汉族患者的临床资料。1 临床资料 例1 男,50岁。幼儿期会走路较其他同龄儿童晚,上小学时行走缓慢,动作笨拙。12岁时渐感到行走时迈不开步伐,起步困难,四肢发硬,诊断为“脑性瘫痪”,服药治疗。20岁始服左旋多巴、安坦,肢体发硬…  相似文献   
33.
植入控释给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控释给药系统 (ICRDDS)系一类经手术植入皮下或经穿刺针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植入剂概念首先由Deansley于1937年提出 ,是指将药丸 (片 )植于皮下组织 ,缓慢释药而起长效作用。ICRDDS具有以下优点 :(1)消除因间歇给药和药量不均匀而产生的峰、谷现象 ,可在特定的作用部位以恒定的速率持续释药并维持治疗浓度 ,具有较小的剂量即可达到疗效的作用 ;(2)药物作用于靶位 ,可避免对体内其它组织的副作用 ;(3)避免一些药物的迅速代谢 ,延长其体内半衰期 ;(4)难以用其它途径给药的药物可通过植入途径给药 ;(5)…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82例儿童头痛型癫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其调查内容和检查结果经电子计算机进行了多元逐步回归处理。处理结果发现,致儿童头痛型癫痫的诸多因素中主要与遗传、颅脑外伤、高热抽风、异常分娩、五官源性疾病及颅内病变等六个因素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多胎、年龄大呈负性相关。笔者提出在防治儿童癫痫中应重视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35.
背景:在国内本实验室曾首次报道脊髓胶状质及外侧脊核核区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与一些参与感觉调控的神经肽在该区的分布类似,提示鸟核苷酸调节蛋白可能与一级传入信息的传递有关。目的:采用切断大鼠单侧背根后观察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的改变。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5—12/1996—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选择SD健康成年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①正常组5只(未经任何处理)。②切断背根组10只(右侧)。③对照组(未切断背根的左侧作为对照)。方法:大鼠在100g/L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下,切断右侧腰1~3脊神经背根,术后存活48-60h。用兔抗鸟核苷酸调节蛋白αo亚单位多克隆抗血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大鼠脊髓内αo免疫反应性,对鸟核苷酸调节蛋白进行定位,观察其在切断脊神经背根后的改变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Ⅰ~Ⅲ层及外侧脊核区的αo免疫反应性。②切断背根组鼠脊髓后角Ⅰ~Ⅲ层及外侧脊核区的αo免疫反应性。结果:1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鼠和对照组鼠脊髓后角浅层(Ⅰ~Ⅲ)均出现强的αo免疫反应性,第二层(胶状质)最为密集.外侧脊核区也出现αo免疫反应性纤维网。切断背根后胶状质内αo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②αo免疫反应性吸光度定量分析,对照组内侧区0.847&;#177;0.081,切断背根组内侧区0.633&;#177;0.073(t=5.71,P〈0.001);对照组中间区0.823&;#177;0.089,切断背根组中间区0.6604&;#177;0.074(t=6.90,P〈0.001):对照组外侧区0.915&;#177;0.090,切断背根组外侧区0.656&;#177;0.077(t=10.31,P〈0.001);对照组平均值0.852&;#177;0.084,切断背根组平均值0.639&;#177;0.078(t=10.23,P〈0.001)。结论:胶状质内与一级伤害性刺激传入有关的神经元末梢内鸟核苷酸调节蛋白部分来源于一级感觉神经元,提示鸟核苷酸调节蛋白可能参与调控一级感觉的传递。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东芝Asteion Super4螺旋CT扫描仪的三维多平面图像重建(3D/MPR)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东芝Asteion Super4螺旋CT扫描仪对13例不同病例的感兴趣区进行薄层(0.5mm层厚)扫描,将扫描数据进行3D及/或MPR重建,最后将后重建的影像与X线及CT胶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例鼻骨外伤病例,3D/MPR显示骨折。3例踝关节外伤,MPR显示一例为籽骨,一例为跟骨骨折,一例为骨折愈后改变。1例颅底外伤,3D/MPR显示未见异常。1例腕关节外伤,3D/MPR显示未见异常。3例寰枢椎外伤,3D/MPR显示未见异常。1例肠梗阻病例,MPR显示乙状结肠末端占位性病变。1例髓母细胞瘤及1例胆囊结石,清楚显示出其毗邻关系。结论Asteion螺旋CT中的3D/MPR技术可以提供清楚的影像资料,尤其它在骨、关节、中空器官,结构及毗邻复杂器官影像学检查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具有其它技术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老年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174例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出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生活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多方面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并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经过针对性的社区护理,除LDL-C外,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施行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体重,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其经济负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改良颞部皮下注射法和常规颞部皮下注射法对患者负性情绪影响,探讨改良颞部皮下注射法的临床可行性。方法以复方樟柳碱颞部皮下注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垂直进针(改良皮下注射法)、30~40°进针(常规皮下注射法)颞部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收集两组患者注射前后血压、脉搏改变及负性情绪的程度,将注射前后分别测量的血压、脉搏,负性情绪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颞部皮下注射法在缓解患者恐惧心理、提高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常规颞部皮下注射法。结论改良颞部皮下注射法能减轻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和家属对该项操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40.
李玉莲  张欣颖  冯冉 《吉林医学》2010,31(23):3950-3950
化疗药物一般对血管内膜有较强的刺激性,静脉注输时一旦药物外渗或漏出皮下及静脉可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常引起局部组织严重的炎性反应和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发生干性坏死,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常引起医疗纠纷。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原因,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预防和护理,不断学习总结,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