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Burkitt淋巴瘤Namalwa细胞系为实验模型,对增殖抑制活性小分子RNA的性质作进一步研究。研究它是一种对RNA酶敏感而不被蛋白酶水解失活的≤5S的低分子核糖核酸。经oligo-dT进一步分离,在其非mRNA小分子组分中有极强的抑制活性。这种小分子物质不仅对J6-1细胞,而且对其它细胞系也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作用。此外,我们检测了17例血液病患者新鲜骨髓细胞小分子RNA对J6-1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2.
<正>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内固定术尤其后路内固定各种器械及内固定物发展极为迅速。我们自1992~1996年采用Couel-dubousset(CD)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3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31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17例,直接砸伤11例,坠落伤6例。骨折类型:爆裂骨折10例,压缩骨折18例,骨折合并脱位6例。损伤部位:T_(12) 13例,T_1 9例,T_(12)及L_1 5例,T_(11) 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2天,平均3.6天。  相似文献   
8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等位基因特异寡核苷酸斑点杂交技术对1例β地中海贫血家素进行基因诊断,确定先证者基因型为CD41-42(-TTCT)/CD 17(A-T)双重杂合子,先证者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CD41-42(-TTCT)/β~A和CD17(A-T)β~A杂合子.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后患儿应用盐酸纳美芬血清中强啡肽的变化,评估盐酸纳美芬对儿童心肺复苏后神经系统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心肺复苏后患儿4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降颅压、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纳美芬治疗.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7天测定血清强啡肽的含量,同时记录患儿心率、呼吸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1个月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儿血清强啡肽含量为(915.45±195.63) pg/mL,对照组患儿血清强啡肽含量为(962.32±220.71) p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强啡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治疗后第1天治疗组血清强啡肽含量为(807.06±155.90) pg/mL,对照组血清强啡肽含量为(1105.04±224.7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3、7天治疗组血清强啡肽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呼吸异常、心率异常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且治疗组心率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脑部影像学及脑电图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纳美芬可降低心肺复苏后患儿血清强啡肽水平,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降低心肺复苏后患儿心率异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探讨存在出血风险患儿行腰椎穿刺(腰穿)术是否容易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接受过腰穿且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主要指有出血风险)的住院患儿的病历,排除入院至出院时间≤24 h病历,考察有出血风险时行腰穿术后3 d内是否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出血风险综合指标包括:①有出血的症状和体征;②腰穿前3 d内接受过抗凝治疗、或输注过PLT或血浆;③PL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正常值下限,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酶Ⅲ(AT-Ⅲ)活性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上限。符合①或②,合并③为有出血风险。结果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0日我院出院病历病案首页有腰穿记录并排除24 h出院病历,最终232例患儿370例次腰穿记录进入本文分析。232例患儿中,年龄4 h至17岁8个月,中位年龄为3岁。370例次腰穿中,以怀疑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09例次,56.5%)和需要鞘内注射药物(142例次,38.4%)为主,无存在腰穿绝对禁忌证行腰穿病例。存在出血风险综合指标异常的患儿,即使有出血表现/抗凝药物和输注PLT史且实验室6项指标中任意指标指示出血风险[PLT 1~97(53±30)×109·L-1、PT 13~24.8(15.7±3.4) s、APTT 40.4~157.9(60.2±20.2) s、INR 1.21~2.11(1.53±0.34)、FIB 0.68~1.99(1.34±0.40) g·L-1、AT-Ⅲ130~158.6(144.3±11.7)%],行腰穿后3 d内穿刺部位均未发生血肿。结论有出血表现、腰穿前抗凝或输血治疗、实验室出血指标异常儿童腰穿部位发生血肿风险极低。  相似文献   
87.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技术手段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脑中存在着某种适应机制,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受损脑细胞病变的进展.众多研究表明,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injury,DAI)可诱导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蛋白的合成,参与神经的自我修复.其中,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作为内源性神经保护物质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被认为与DA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遭受加速和(或)减速惯性力引起的脑损伤,以广泛轴索断裂为特征,常见于车祸伤及坠落伤。其诊断与治疗比较困难,患者多预后不良,病死率达42%~62%.重残及植物状态生存者占30%~40%。为此,笔者拟对近年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89.
(引言 ) :本文概括介绍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其广阔而独特的应用前景及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在最近一期的SCIENCE( 1 998年 1 1月 6日出版 )和PNAS( 1 998年 1 1月 1 0日出版 )杂志上 ,分别报道了两个实验室以不同手段几乎同时成功地建立起人胚胎干细胞系 ,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反映人们在这一领域长时间的期望和对将来的热切憧憬。本文介绍这一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展望。存在于哺乳动物发育早期胚胎 (着床前 )中的多能干细胞 ,具有持续增殖而不分化的能力 ,以及经诱导后可分化形成一个成熟个体中所有类型…  相似文献   
90.
外伤后急性脑肿胀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是指严重脑外伤后数小时内一侧或双侧脑组织广泛性肿胀、水肿而颅内血肿不明显的病症,是重型颅脑损伤后较常见的问题,预后差、病死率高。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76例,现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