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7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目的观察pU-VEGF-si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及VEGF蛋白质的变化。方法脂质体介导pU-VEGF-siRNA质粒转染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质干细胞,RT-PCR方法检测转染后骨髓间质干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法半定量检测转染后骨髓间质干细胞VEGF蛋白质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提示脂质体介导质粒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成功,且效率较高;与对照组相比,VEGF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在pU-VEGF-siRNA转染组显著降低,空载体转染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pU-VEGF-siRNA质粒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降低骨髓间质干细胞VEGF mRNA表达水平,下调其VEGF蛋白质水平。  相似文献   
362.
目的观察Impell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再血管化治疗的辅助作用。方法选用成年山羊6只,麻醉后经左侧股动脉使用球囊封堵术阻断LAD近中段血流,建立AMI合并CS模型,模型成功后,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使MAP维持在在70mm Hg左右。经右侧股动脉置入Impella心室辅助装置,进行辅助循环支持,此后撤出球囊,辅助循环支持至动物各项生理指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稳定,撤除Impella系统。观察各项生理指标、血液动力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动物死后称重法测心机梗死面积。结果与术前相比,AMI合并CS模型成功后,MAP、CO、CI均显著降低(P<0.05,P<0.01),SPAP、PAWP均明显上升(P<0.01);与造模成功后相比,Impella系统启动后MAP、CO、CI均显著升高(P<0.05,P<0.01),SPAP、PAWP均明显下降(P<0.05,P<0.01)。6h及12h CK-MB、TnT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称重法测得相对心肌梗死面积为(20.71±4.98)%。结论Impella LP 2.5心室辅助装置可以为早期血运重建提供有效的循环辅助,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心肌功能的恢复争取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363.
郭睿  李牧 《当代医学》2009,15(35):746-748
对于复杂性颈动脉动脉瘤常需闭塞颈动脉,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闭塞颈动脉,产生梗塞症状。应术前对脑血流进行综合评价和试验,根据颈动脉围阻断期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制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策略。目前研究认为,Willis环连接双侧脑组织血液供应,通过的血流量受解剖缺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完整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以正确评价通过Willis环的脑血流重新分配代偿能力,预测颅内动脉阻断后脑组织的耐受性,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364.
365.
目的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88例拟诊为扩张性心肌病(DCM)的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控制心衰,后均做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回顾性分析诊断为ICM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做前瞻性研究。结果88例拟诊为DCM患者的CAG结果显示:69例(78.4%)冠状动脉狭窄(>75%)或弥漫性狭窄或和闭塞,结合病史将此69例患者诊断为ICM。有典型心绞痛、心肌梗死46例(66.7%)。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慌、胸闷及气短,其中左心衰60例(86.9%),全心衰9例(13.1%);心电图ST段改变伴定位性Q波47例(68.1%);心脏超声左心室增大58例(84.1%),心律失常44例(63.8%);单支病变7例(10.2%),多支病变62例(89.8%),表现为前降支(LAD)病变64例(92.8%);52例(75.4%)行PC I,PC I to LAD 40例(90.9%)。均好转出院。结论ICM临床上酷似DCM;CAG是早期诊断ICM的依据;LAD病变是引起ICM的主要"罪犯"血管;对ICM患者应早期行PC I。  相似文献   
366.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依据NEW-TOAST及TOAST分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构成比分析,了解NEW-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EW-TOAST、TOAST标准进行分型,随访患者1年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并做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按照NEW-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为39.86%;心源性脑栓塞型(CE)为6.42%;小动脉型(SAD)为26.35%;其他原因型(SOD)为1.35%;不明原因型(SUD)为26.01%.TOAST分型中有37例在新分型中转为其他亚型.新分型Kappa=0.81,显示为高度一致.1年随访期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45例,其中AT型为20.56%; CE型为44.44%;SAD型为8.45%;SUD型为12.68%.经卡方检验,CE型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以NEW-TOAST分型中AT型所占比例最高,该分型的一致性好,可信度高,可以做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依据,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367.
原发性手汗症是指不受外界温度影响的手部汗腺异常分泌亢进的状态,是一种由外分泌腺引起多汗的疾病,主要为手掌、足底及腋下多汗,有时头颈、躯干、腹股沟或会阴也会多汗,汗浸淋漓不止,给生活和工作和社交带来难堪与妨碍。胸交感神经阻断术是目前治疗手汗症唯一有效且持久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除/切断术成为一种微创、便捷、  相似文献   
368.
36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死亡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天津医科大学—中心临床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按预后分为死亡组(15例)与存活组(25例),利用TCD动态检测大脑中动脉(MCA)频谱形态、舒张期逆行血流(RDF)出现率、MCA平均血流速度(MCA-Vm),计算搏动指数(PI).结果 存活组中3例患者均在伤后24 h内出现部分RDF,持续时间短,均未超过12h,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RDF波形均很快消失,但此类患者生存质量均差,6个月后随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仅为2分,均为植物生存状态.死亡组中12例患者出现完全RDF,2例出现钉子波形改变,且14例患者脑死亡的特征性血流改变的出现早于临床脑死亡6~40h.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MCA-Vm(cm/s)明显降低(20.07±13.97比56.72±16.87),PI明显升高(3.95±3.51比1.25±1.06),RDF频谱出现率明显增高(93.3%比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CD脑血流动力学检测具有操作简单、床旁可行、无创伤、不受镇静药物干扰及可重复等优点,对于早期诊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死亡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0.
背景:目前有关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试验多集中在心肌梗死方面,对原发性心肌病研究尚少,且尚未见到两者对比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内移植修复缺血及非缺血所致无功能心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8例拟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与试验A组,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B组与试验B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在介入治疗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相应冠状动脉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移植后3个月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移植前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试验组间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移植前、对照A组和试验B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试验B组仅较移植前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经冠状动脉途径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无功能心肌的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