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6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观察消旋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管在家犬输尿管内的降解变化以及输尿管组织病理学表现。方法经手术将消旋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管置于19只家犬输尿管内,每2周取出支架管在电镜下观察支架管材料结构的降解变化,并经凝胶渗透色谱仪测量支架管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同时切取输尿管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支架管降解前相对分子质量为68900,第7周相对分子质量降解为8033,降解率达到88.3%。电镜下支架管表面的孔隙逐渐增多增大,材料不断被浸析降解。输尿管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无菌性炎症。结论消旋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管具有良好的动物体内降解性能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锶对高脂喂养实验性兔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71只新西兰兔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A~E五组,分别是纯水对照组15只,锶水浓度3 mg/L组14只,锶水浓度9 mg/L组16只,锶水浓度18 mg/L组12只,锶水浓度36 mg/L组14只。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120 g/(只.d)喂养12周。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检测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百分比。普通光镜观察主动脉HE染色切片,根据动脉粥样硬化四级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轻、中、重度及无明显变化者,比较各组差异。结果①高脂喂养12周(第13周)后,A~E组血脂四项升高幅度呈大致递减趋势,D、E组血脂四项升高幅度明显小于A组;②锶水喂养后各组hs-CRP、ET-1、IL-2、IL-6均较喂养前显著升高(P〈0.01),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随锶水浓度增高,A~E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逐渐减小(P〈0.05,P〈0.01);④病理结果示:各组实验性兔主动脉均有轻、中、重度动脉粥样硬化及无明显变化者,A组以重度者最多,E组以轻度及无明显变化者居多,总体趋势A~E组逐渐减轻。结论微量元素锶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斑块形成,且锶水浓度越高,效果越显著,其作用与改善脂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5例经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于T2-T4,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手掌多汗症状消失,双手转为干燥温暖状,术后掌温升高(0.5~2)度;25例术后随访1~9个月,无1例复发,但有术后转移代偿性多汗2例。结论: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是治疗手汗症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7月至2008年4月我院在11例非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下行左侧局部晚期肺癌扩大根治术3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2例,气管肿瘤切除2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结果 11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11例患者随访6~36个月,1例肺癌存活10月后死亡;另2例肺癌患者术后13及15个月仍存活;2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患者恢复正常工作;2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患者术后已存活6个月;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分别存活13及15个月.结论 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为临床治疗危重病人提供重要救治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11例非心脏手术中,在体外循环下行左侧局部晚期肺癌扩大根治术3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2例,气管肿瘤切除2例,布加综合症根治术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结果11例病人全部康复出院。11例均获随访,平均636个月。1例肺癌存活10月后死亡,另2例肺癌术后13及15个月仍存活,2例肺动脉栓塞取栓术患者恢复正常工作,2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分别存活13及15个月,2例布加综合症根治术患者术后已6月余仍存活。结论体外循环技术在非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为某些重症、疑难病人提供了重要救治手段。  相似文献   
36.
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29例患者依据病变范围分为冠脉0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3支或3支以上);依据病变程度分为冠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完全闭塞组,分别统计每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及前瞻性研究。结果血尿酸水平:冠脉0支病变组(330±70)μmol/L、单支病变组(370±60)μmol/L、双支病变组(470±70)μmol/L、多支病变组(490±50)μmol/L;冠脉正常组(330±70)μmol/L、轻度狭窄组(370±50)μmol/L、中度狭窄组(470±40)μmol/L、重度狭窄组(490±50)μmol/L、完全闭塞组(450±60)μmol/L,即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扩大或和狭窄程度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高低可作为临床观察和评定冠脉病变发展(病变范围或和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及急救治疗。方法 对38例伴有失血性休克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失血性休克的原因、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合并伤失血是失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38例病人轻度休克7例,中重度休克31例,27例休克得到纠正。开颅手术治疗19列,开颅并开腹手术11例,8例保守治疗,死亡11例占28.9%,其中死于脑干功能衰竭7例,死于休克4例。结论 熟悉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并及时准确处理是挽救此类病人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切除术下丘脑功能损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23例行颅咽管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当日及术后每日定时检测血钠并观察尿量变化,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1)19例术后并发尿崩症,其中12例术后两周内恢复,5例术后4周内恢复,1例术后1年内恢复,1例术后7d死于高热昏迷;(2)17例术后出现血钠代谢异常,其中13例术后4周内恢复,3例2个月内恢复,1例6个月内恢复。(3)23例病人中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5例。结论:颅咽管瘤全切术后绝大多数会出现水钠代谢异常。尿崩症大多数在术后早期恢复,血钠代谢异常需严密监测,针对监测结果治疗。  相似文献   
39.
颅内动脉瘤的病死率较高,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病因。我院自2001年6月~2003年1月采用血管内栓塞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45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45例患者,男19例,女26例;年龄35~76岁,平均56.5岁。病程6h~3d。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头痛伴视力障碍2例,动眼神经麻痹20例,脑干压迫症状17例。二、影像学检查本组45例患者均行头部CT和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1)CT检查: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脑室出血(8例),脑…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低能X线术中放疗(IORT)中的应用,分析其在IORT中的潜在风险,初步探讨FMEA优化IORT管理、减少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行性。方法 由IORT团队(1名放疗科医生、1名放疗科物理师、2名外科医生、2名护士)成立FMEA工作小组,应用FMEA方法开展系统风险评估。确立流程模块,对每项模块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和原因,对失效模式进行严重程度(SR)、发生频度(OR)和失效检验难度(DR)的评分,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SR×OR×DR)。前瞻性地分析并理解放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的错误及潜在临床影响,对每项失效模式均进行原因分析和现行措施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结果 IORT流程分为8个模块,14项失效模式。OR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7分),SR值最高为设备故障无法出束(10分),DR值最高为剂量计算后按键输入错误(7分),RPN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210分)和危及器官未有效保护(180分)。按照优先级对薄弱环节进行修正,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定出更有效地管理方法。结论 FMEA是一种有效的IORT管理方法,有助于减少潜在风险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