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21篇
内科学   142篇
皮肤病学   4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89篇
综合类   331篇
预防医学   126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51篇
  2篇
中国医学   172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临床类型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26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排除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脑梗死。按头颅CT或MRI结果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组,按临床发病情况分为首发和复发脑梗死组,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脑梗死组。结果:①多发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140/153)高于单发脑梗死组(92/1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93,P<0.05),多发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单发脑梗死组(χ2=4.80,P<0.05)。②复发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首发脑梗死组(χ2=4.02,P<0.05),复发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首发脑梗死组(χ2=5.04,P<0.05)。③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略高于轻型脑梗死组,中、重型脑梗死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略严重于轻型脑梗死组。结论:①多发脑梗死和复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高,狭窄程度重。②颈动脉颅  相似文献   
62.
李海涛  李志娟  刘孝民 《临床荟萃》2004,19(19):1081-1083
目的 探讨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86例 ,健康对照组 87例 ,测定其空腹血清瘦素 (leptin)、血糖、胰岛素、血脂、体质量指数 (bodymassindex ,BMI) ,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modelassessmentinsulinresistanceindex ,HOMA IR) ,分析瘦素与高血压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组的瘦素、HOMA IR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瘦素与性别、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腰臀比 (waist hipratio,WHR)、BMI、收缩压、HOMA IR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T1R)基因A116 6C多态性分布及不同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对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的治疗反应。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AT1R基因A116 6C多态性 ,分析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96例 ,按照基因型分AA型和AC型 ,均给予AT1R拮抗剂伊贝沙坦口服 ,共 85例完成 4周随访 ,比较治疗前后血压、生化指标及不同基因型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组A116 6C等位基因频率及AC CC基因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AA基因型和AC基因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伊贝沙坦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5 )。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对伊贝沙坦的敏感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 ;AT1R拮抗剂对所有AT1R基因型的原发性高血压均有良好降压作用 ,没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64.
真菌对抗宿主的氧化损伤作用是真菌能顺利入侵宿主的一个重要因素。抗氧化酶的调节是真菌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中,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硫氧还蛋白系统以及海藻糖酶系统。几种常见真菌的抗氧化酶及编码抗氧化酶的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包括编码过氧化氢酶的相关基因如CTT1、CATA;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的SOD基因;谷胱甘肽系统相关的GRX、GST基因;编码硫氧还蛋白系统的TRX、TRR基因以及海藻糖系统相关的TPS、ATH1基因等。  相似文献   
65.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血尿酸含量升高是冠心病(CHD)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还是其他CHD危险因素的一个伴随指标,目前并不十分明确,许多学者的意见也不一致。本研究主要将冠脉病变积分对尿酸及CHD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分析,初步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  相似文献   
66.
应力性骨折是指骨骼某一部位由于受到持续外力或长期积累损伤而引起的慢性骨折。军事训练是部队的中心任务,随着士兵服役期的缩短,单位时间内训练科目增加、训练强度增大,应力性骨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GS)颗粒和聚乙烯醇(PVA)颗粒用于肋间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急性大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急性大咯血患者,先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 利用同轴导管技术,用3F SP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出血支气管动脉分支,A组(24例)用GS颗粒栓塞;B组(28例) 用PVA颗粒栓塞.结果 A组24例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16例(66.67%),72 h内完全停止咯血7例(29.17%),栓塞止血有效率为95.83%;B组28例患者栓塞后即刻止血24例(85.71%),72 h内完全停止咯血1例(14.29%),栓塞止血有效率为100%.A、B 2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A组复发6例(25%),B组复发1例(3.57%),复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肋间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有效方法,应用PVA颗粒为栓塞剂,安全有效,不易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8.
尿黑酸症及其所引起的褐黄病性关节病 ,是一种极少见的遗传性代谢缺陷病。我院发现 1例 ,现回顾性分析其 10年来病程演变。1 病历简介患者 ,男 ,45岁。因腰腿痛、腰部僵直感、间歇性右下肢跛行 ,进行性加重而就诊。患者 10年前因腰痛、右腿痛 ,短距离行走后 ,右腿麻木无力 ,按椎管狭窄治疗 (牵引 +药物 )症状好转 ,但未能彻底缓解 ,症状有进行性加重之势。近半年行走 10 0~ 2 0 0m即出现双下肢痛。发病以来 ,自感身高减少约 10cm。询问病史 ,患者自婴儿起开始发现尿液在空气中暴露一夜即转为褐黑色。尿布有粉色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父母…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微小RNA-218-5p(miRNA-218-5p)通过调节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HMGB1)信号通路对RAW264.7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RAW264.7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miRNA mimics组及miRNA NC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模型组细胞采用80 mg/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24 h建立泡沫细胞模型;miRNA mimics组及miRNA NC组分别转染miRNA-218-5p mimics及miRNA mimics control 24 h后再用80mg/L ox-LDL诱导24 h建立泡沫细胞模型。应用油红O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内脂质变化;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NA-218-5p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p65及p-NF-κB p65蛋白水平;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NA-218-5p对HMGB1的靶向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70.
激光生物效应及医学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涛  杨继庆 《医学争鸣》2007,28(14):1341-1342
激光作用于生物体会产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效应,激光正是通过这些效应达到医学基础研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简介了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物效应,概述了激光生物效应在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