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李柏成  杨秀江 《重庆医学》2007,36(22):2297-2298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应用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52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扩大翼点入路,30例采用常规开颅方法.扩大翼点入路即在翼点入路基础上扩大暴露范围,包括额底、颞底及额颞顶较大范围.扩大翼点入路结合硬膜扩大缝合,有时采用浮动骨瓣等方法.结果 扩大翼点入路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P≤0.05);在减少脑组织膨出发生率(P≤0.05),降低再次手术率(P≤0.05)等方面也都优于常规开颅组.结论 扩大翼点入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治愈率,降低脑组织膨出发生率,降低再次手术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3.
胡建刚  晏怡  覃川  李柏成  张彪  张正保  杨秀江 《重庆医学》2012,41(24):2472-2473,2476
目的运用ROC曲线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诊断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胶质瘤、非胶质来源肿瘤及健康对照组各40例。采用ELISA法对3组患者血清中的IGF-1进行定量检测,比较3组结果间的差异,评估胶质瘤的诊断临界值。结果非胶质来源肿瘤组血清IGF-1水平(37.77±46.29)μg/L和健康对照组(26.98±27.63)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组血清IGF-1水平(643.13±792.19)μg/L显著高于非胶质来源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63.52±101.53)μg/L(P<0.01)。对实验数据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IGF-1诊断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95%CI0.745~0.917),诊断临界值为110.425μg/L,其诊断敏感度为90.0%,诊断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期值为87.5%,阴性预期值为92.3%,正确率为90.5%,Youden值为82.3%。结论 IGF-1在诊断胶质瘤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胶质瘤诊断指标之一。但由于IGF-1的局限性,寻求另一种或多种胶质瘤相关的血清标记物与IGF-1联合检测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44.
1 病历摘要患者,女,17岁,住院号:137943。因反应迟钝、问话不语、四肢活动失灵半年于1997年4月1日入院。缘于7a前曾有煤气中毒史,当时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脱离现场后即清醒。4a后出现双膝关节、踝关节肿胀,行走不稳。在当地按“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近半年病情逐渐加重,不能行走,智能明显下降,大小便失禁,时有抽搐及躯体扭转。在当地按“CO中毒晚发症”治疗,病情逐渐加重。否认其他病史。查体:消瘦、恶液质状态,反应迟钝,问话不回答,查体不配合,表情呆板,呈面具脸,四肢肌肉萎缩,四肢肌张…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但对其确切的作用机理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种新型长效ACEI-培哚普利治疗AMI的作用机理. 1临床资料①实验动物与分组:选择成年雄性Wistar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MI组及治疗组(每组60只),治疗组术后即刻开始给予培哚普利2 mg@kg-1@d-1灌胃,AMI组同时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②AMI模型制备方法:乙醚麻醉动物,开胸,暴露心脏,在肺动脉圆锥与左心耳间距主动脉根部2 mm处结扎左冠状动脉,复位心脏,关胸.对照组应用相同方法在相同部位放置同样结扎线,但不结扎.其余步骤同AMI模型制备.③标本采集:在术后24、48、72 h及1、2周时留取标本.即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 mg/kg)麻醉动物,经腹主动脉采血,留取血清,采血后即刻在心脏结扎线下方约2 mm处留取心肌组织,称重,匀浆,离心,留取上清液.应用海军总医院提供的试剂盒测定血清及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单位:μmol@L-1@min-1及nmol@100 g-1@min-1).  相似文献   
46.
本院自1977年11月~2000年4月应用吉林大学制药厂生产的精纯抗栓酶治疗急性缺血性 脑血管病2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0例,男158例,女82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0.3岁。其中暂 短性脑缺血发作18例,椎底动脉供血不足54例,脑血栓形成163例(包括大面积脑梗塞7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11例,其它为颈内动脉系统血栓),脑栓塞5例。脑栓塞组心电图检查均 有心 房纤颤。脑血栓形成组及脑栓塞组均经头部CT或MRI扫描证实。全部病人均于发病后10 d 内进行治疗,其中3 d内进行治疗者为218例。   1.2 给药方法 精纯抗栓酶10 U,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50 ml中,每日1次静滴, 连续10 d为一疗程。其中有1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使用14 d。   1.3 治疗结果 暂短性脑缺血发作组18例均于使用后病情得到控制而治愈,无一例形成血 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用药后1~3 d症状明显缓解,54例均治愈。脑血栓形成及脑栓 塞组共1 68例,其中临床治愈104例(61.91%),好转54例(32.14%),无变化10例(5.95%),总有效 率94.05%。对本组中123例于治疗前后复查血脂、血粘度均有明显改善。   1.4 副作用 所有病人均未见副作用,无一例发生出血性脑梗塞及其他系统出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CIC重排肉瘤(CIC-rearranged sarcoma,CR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4例CRS,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CRS中,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20~76岁(平均43.25岁).肿瘤部位分别为左大腿、左颈部、右胸壁和右颅顶,肿瘤最大径3.5~8.8 cm(平均5.83 cm).病理学表现为小圆细胞肿瘤,细胞丰富,排列密集,部分细胞质透明,其中2例细胞呈横纹肌样特征;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免疫表型:WT-1(4/4)、DUX4(3/4)、CD99(3/4)、CD31(1/3)、FLI-1(2/2)、vimentin(2/2)阳性;INI-1、SMARCA4、H3K27Me3 均无缺失表达,其余抗体均阴性.分子检测:3例FISH检测到CIC基因分离,4例均未检测到EWSR1基因分离.3例行手术切除,例1术后辅助化疗,例2术后行放、化疗和免疫治疗,1例失访.3例获得随访(16~21个月),1例无瘤生存,另2例局部复发.结论 CRS属于较少见的小圆细胞未分化肉瘤,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影像、病理,并加做必要的免疫组化及CIC基因检测后确诊,该肿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辅助化疗、放疗,多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超声引导微创清除术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88例HCH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4)。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微创清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并且分析2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中再出血、术后6个月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80.23±3.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4±3.01)%(P0.05);术中再出血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例(P0.05)。术后6个月GOS分级,观察组恢复良好28例,中等残疾12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而对照组分别是20、12、7、3、2例,观察组术后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1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P0.05)。结论:与传统微创血肿清除术比较,超声引导微创清除术明显提高HCH患者血肿清除率,降低术中再出血,提高术后恢复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2年4月至2023年8月多中心收治的肺MALToma共41例,其中福建省立医院33例,滨州市人民医院5例,漳州市第二医院1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1例,晋江市医院1例。对患者病理形态学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总结,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1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58±13)岁(范围:36~81岁)。巨检肿瘤长径(2.8±2.0)cm,范围:0.8~9.7 cm。显微镜下肺组织中见弥漫性、片状及结节状分布的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小至中等大小,呈小淋巴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样细胞及浆细胞,可见少量活化细胞,可见淋巴细胞沿肺泡生长,部分区域见淋巴细胞侵犯支气管,淋巴滤泡植入现象少见;1例伴大细胞转化。瘤细胞表达CD20、Pax-5、bcl-2、CD43,Ki-67阳性指数2%~20%,1例部分区域50%。B细胞受体基因重排阳性率100.00%(29/29),MALT1基因阳性率18.75%(3/16),API2-MALT1融合基因阳性率66.67% (2/3)。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抗感染治疗、放疗和化疗。随访4~143个月,43.90%(18/41)无病生存,21.95%(9/41)带瘤生存,9.76%(4/41)死亡,24.39%(10/41)失访。年龄≥60岁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差于<60岁患者( χ2=5.39, P=0.020)。 结论:肺MALToma属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免疫表型检查,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辅助诊断,需要与肺炎、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及肺外MALToma累及肺相鉴别;治疗方法有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及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