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8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54篇
药学   27篇
  1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查询我院实施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转归和术后病理结果等指标,综合分析该术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科共实施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手术36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9例,中位年龄27岁(22~32岁);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口腔前庭入路甲状腺癌根治手术(甲状腺腺叶及峡部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无中转病例;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120~18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 mL(20~75mL);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出血、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手足抽搐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中刺穿颏下皮肤,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唇和颏下肿胀,术后7天均基本消退;术后病理结果36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平均数目5.5枚(3~11枚);术后3个月复查体表及口腔前庭均无疤痕,患者对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例行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在美容效果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彻底性上有优势。  相似文献   
72.
Kallmann综合征为低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减退症,常伴有嗅觉丧失或减退.该综合征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前动力蛋白受体2基因(PROKR2)、前动力蛋白2基因(PROK2)和KAL1等致病基因相关.文章就Kallmann综合征致病相关基因、临床诊疗、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及基因蛋白生物学活性、功能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3.
男性不育症是男科常见病症之一,资料表明世界人口中有10%的夫妇患不育症,而其中男性原因造成的不育占30%~40%[1].精液质量与男性不育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男性不育症诊断与疗效观察的重要实验依据.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精液质量的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性观念的改变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男性精液质量普遍下降,男性不育症的患病率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男性不育症患者中,少弱精于症是最常见的因素之一[3].2007 - 09-2008 - 05,我们应用补肾生精汤治疗少弱精子症30例,观察其对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4.
 鼻息肉是鼻腔、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鼻息肉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其中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是鼻息肉形成的最重要环节。目前在鼻息肉组织中发现调节性T细胞分泌不足,多种T细胞亚群Th1、Th2、 Th17分泌的促炎性因子高表达。已有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35可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增殖,调节Th1/Th2细胞平衡,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等方面,影响疾病炎症过程,从而为鼻息肉的病因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75.
鹰嘴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关于鹰嘴豆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对鹰嘴豆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今后进行鹰嘴豆化学成分的研究及活性成分的发现提供基础。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鹰嘴豆含有多种营养素及人体必需物质如葡聚糖、蔗糖和鹰嘴豆糖以及阿糖配葡聚糖,胆碱磷脂,各类维生素、氨基酸以及泛酸和植酸,并含有各类微量元素如磷、钙、铁、锌等,以及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其目前研究较多的具有活性的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异黄酮等,其中目前已经获得的三萜皂苷类主要有大豆精醇A,β-香树脂醇,β-谷甾醇,大豆皂苷Bb以及胡萝卜苷等,异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鹰嘴豆芽素A、芒柄花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红车轴草苷、印度黄檀苷。这些三萜皂苷及异黄酮组分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血脂等诸多药理作用。另外,鹰嘴豆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还具有降胆固醇、抑制CaCo-2细胞、改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等作用。鹰嘴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含有的各类物质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对于不同的疾病也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随着鹰嘴豆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发现其中更多的化学成分,并且其中活性成分也将逐渐的被筛选出来,将大大扩展鹰嘴豆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健脾养心汤结合耳针治疗心脾两虚恶性血液病失眠的疗效。方法:将76例心脾两虚恶性血液病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自拟健脾养心中药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共治疗3周。记录两组PSQI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76例患者治疗3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对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PSQI总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9%,治疗组有效率为97.4%,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养心汤结合耳针治疗心脾两虚恶性血液病患者失眠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调督理筋针法配合醋氯酚酸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予调督理筋针法配合醋氯芬酸胶囊治疗,对照组34例予普通针刺法配合醋氯芬酸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2周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情况。结果 2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肩部疼痛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及感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调督理筋针法联合醋氯酚酸胶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颈肩部的疼痛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及感觉方面的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通痹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完成观察60例)。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片"治疗;治疗组予服用"清热祛湿通痹"中药汤剂。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同时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ALT、AST、CR、UREA),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局部疼痛评分、局部肿胀评分、局部肤温变化情况、肝肾功能。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有效8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9.66%,两组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局部疼痛评分、局部肿胀评分、局部肤温变化情况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肾功能(ALT、AST、CR、URE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清热祛湿通痹法能有效降低血尿酸,缓解或消除痛风患者症状,对患者肝肾功能影响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蒺藜茎叶中含量较高的3个黄酮醇苷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色谱柱:Thermo Syncronis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8%~27% B;检测波长:254 nm;柱温:40℃;流速:1.0 mL·min-1;进样量:20 μL。结果: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基-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龙胆双糖苷、异鼠李素-3-O-β-D-龙胆双糖苷分别在0.011 2~0.280 0 μg(r=0.999 6)、0.064 8~2.592 0 μg(r=0.999 8)、0.018 4~0.460 0 μg(r=0.999 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100.15%(RSD=1.32%)、100.02%(RSD=1.14%)、99.77%(RSD=1.1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为蒺藜或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