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4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已有多少报道,为了解重点高中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群体个性特征上有无差异,现将合肥市区高中学生的MMP(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测查资料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在合肥市8所高中内,以独生子女为线索,再按同校、同班、同性别及学号最邻近原则抽取非独生子女配对,使重点与普通高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均各占一半,其中重点高中学生76入(男42人,女34人),普通高中学生242入(男138人,女104人)。两组学生来源、家庭类型、经济状况、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基本近似。1.2测定方法:以MMP来氏1982年…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究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四川省阆中市农村中学生711名实施调查。结果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59.7%的七年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有12.2%的八年级学生处于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15.5%的人处于积极延缓地位(M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九年级有23.2%的人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同一性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与非偏执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征。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儿童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其临床特征分为偏执型组及非偏执型组;两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包括:龚耀先修订的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临床记忆量表、张厚粲主持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临床症状采用阳性症状量表和阴性症状量表评估。结果两组均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缺损,非偏执型组在记忆功能上损害更明显,在瑞文推理测验的系列关系、抽象推理两因子分上显著低于偏执型组。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认知功能障碍与临床特征有一定关系,非偏执型组在记忆和执行功能上损害更突出。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究大一新生梦境主题的特点及有无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最近的梦"问卷(MRD)对合肥4所高校494名本科大一新生入校3个月内经常出现的梦境主题进行调查。结果大一新生的梦境主题在"回家、家人、家庭;与同学、朋友聊天游戏等活动;荒诞场景;学校老师学习;被攻击或追赶"出现的最多。其中,梦境主题存在男女差异,男生的梦境主题在"和亲密的异性在一起"上显著多于女生(χ2=4.260,P<0.05),女生的梦境主题在"回家家人家庭;吃美味的食物;坠落或跌倒;陌生人"上显著多于男生(P均<0.05)。结论大一新生的梦境和其生活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梦境主题多为生活场景,另梦境中存在相当程度的焦虑情绪,并且男女大一新生梦境主题的差异和中国文化背景相符。本文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梦的连续性假设关于梦的看法。  相似文献   
56.
精神分析疗法在我国进入临床实际应用阶段即将到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虽已创建整整100周年,但长期以来精神分析这一疗法始终未能在我国真正广泛开展。然而这一状况即将有所改变,原因在于制约这一疗法在我国开展的诸多因素已基本消除或正在消除。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桎梏已不存在。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曾受到严重影响,精神分析学说亦曾被视为唯心主义而加以批判,精神分析学说中有关性本能的理论更是被视为荒谬、无稽之谈以及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失言识别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初步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脑机制。方法应用失言识别的神经心理学实验,对正常人(n=40)、精神分裂症(n=36)、眶额叶损伤(n=15)以及前额叶背外侧损伤(n=13)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分裂症患者的失言识别得分较正常对照组及前额叶背外侧损伤患者有显著性差异;与眶额叶损伤患者无明显差异。与前额叶背外侧损伤患者相比,眶额叶损伤患者失言识别有明显障碍。结论分裂症患者失言识别能力明显受损,可能与眶额叶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58.
一年级医学本科生与专科生心理卫生状况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心理卫生工作受到世界各国的日益关注,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也相继开展了许多工作。为了解本科生与专科生,尤其是与自费专科生心理卫生状况之间的差异,于1993年12月对此进行调查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为安徽医科大学1993级医学系一年级本科生和专科生。本科生随机抽取乙班入组,专科生甲乙两班均人组。以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自行设计的相关问题调查表为工具,统一于入学3个月后即期末考试前一月同时分班集中测试,匿名回答。除去未参加者和答卷不合要求者.本科生有111人、专科生有217人最…  相似文献   
59.
郑东旭  李晓驷 《安徽医药》2013,34(3):366-368
早年分离经历指在未成年之前,与父母双方或单方有分离的经历,分离的原因包括遗弃、寄养、丧亲、留守、父母分居与离异等。早年持续与父母分离多长时间才认为是分离经历,现有的研究不统一。彭红军等[1]将早年持续与父母分开1年以上的经历视为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也有研究中有不同的观点,Deidre等[2]认为早年持续与父母分开的时间超过2个月是早年与父母的分离经历。现有的研究表明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对成年以后患物质依赖、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早年分离经历与精神疾病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0.
研究犯罪青少年、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与正常青少年之间防御机制的差异,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男性青少年177人、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男性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80例和合肥、安庆市3所中学的正常男生161人,使用防御方式量表测量,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犯罪青少年组、情绪障碍组和正常组在不成熟型防御、成熟型防御和掩饰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323,7.436,8.330,P值均<0.01).犯罪青少年组与情绪障碍组相比,幻想、退缩、躯体化、升华、压抑因子得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分别为-0.954,-0.695,-0.723,-0.420,-0.530,P值均<0.05);解除、制止、理想化、假性利他、隔离、交往倾向因子得分明显较低(均值差分别为-0.870,-0.594,-0.480,-0.675,-0.488,0.577,P值均<0.05),而统一化和消耗倾向因子分高于情绪障碍组(均值差分别为0.727,0.801,P值均<0.05).结论 犯罪青少年和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运用方面总体相似,但在部分防御机制的运用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