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2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63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1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人群余留牙齿数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方法 基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纵向随访资料,通过调查问卷获取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既往病史、余留牙齿数量等信息,采用Katz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估日常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采用多因素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余留牙齿数量与全因死亡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8658例老年人,男3895例(45.0%),女4763例(55.0%),平均年龄为(85.7±11.2)岁,经7年随访,死亡4488例(51.8%),牙齿余留数量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锻炼、高血压、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日常活动能力失能、认知功能受损等因素后,余留牙齿数量每增加一个,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与余留牙齿数量为0的老年人相比,≥20颗余留牙齿的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22%。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余留牙齿数量的减少可能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应预防老年人群牙齿脱落。  相似文献   
12.
何天目  张建永  李晓飞 《中草药》2019,50(16):3962-3970
中药的肾毒性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有效监测与防治。目前,生化及病理指标检测是最主要的研究手段,但存在灵敏度差、有创伤等问题。近年来,代谢组学因其系统性优势在中药肾毒性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且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然而要实现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仍需要进行大样本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对目前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肾毒性的毒效学、生物标志物及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在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肝脏64排螺旋CT扫描原始数据,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AS)进行肝脏及胆道三维重建,根据三维重建结果进行精准的术前诊断和病理形态分析,以及辅助手术规划,确定最佳手术方案。观察术中所见与术前规划的符合程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结果 25例中,囊肿型14例,梭状型11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18例;少见的复杂胆道畸形3例。肝脏及其内部管道系统的三维模型形态逼真、立体感强,清晰地显示胆管的分布走形及其与肝内三套血管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术前手术方案与实际手术方式符合率为88%(22/25)。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2 mL,最少出血量为6 mL。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结论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实现了胆道系统的数字化解剖,并能清晰显示胆道及其周围血管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提高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手术的精准性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131I治疗后SPECT/CT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131I治疗前根据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分为低危的409例PTC患者资料,131I治疗后5天行全身显像(WBS)和断层融合显像(SPECT/CT),根据显像结果及随访资料判断SPECT/CT上有无转移淋巴结的存在。比较有转移淋巴结及无转移淋巴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PECT/CT上存在转移淋巴结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预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结果 131I治疗后SPECT/CT发现91例患者存在转移淋巴结,发生率为22.25%(91/40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及T分期是存在转移淋巴结的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sTg水平是影响转移淋巴结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Tg预测转移淋巴结存在的最佳界值为4.01 ng/ml,敏感度87.3%,特异度60.1%。结论 低危PTC患者术后及131I治疗后SPECT/CT显示转移淋巴结的发生率较高,肿瘤较大及sTg水平高是其影响因素,sTg水平高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局部麻醉下无管化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无管化MPCNL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145例同期常规MPCNL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完成手术133例,其中未留置双J管28例。局部麻醉无管化MPCNL组术中患者耐受良好,疼痛模拟评分(VAS)(3.8±3.0)分。两组患者结石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麻醉无管化MPCNL组的血压变化、术后VAS、镇痛药需求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MPCNL组(P0.05)。随访3~4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周感染和尿囊肿等并发症。结论 局部麻醉下实施无管化MPCNL安全可行,效果良好,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义乌市中心医院2023年7月确诊的4例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液及生化分析, 并取疱疹液及病变皮肤组织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全基因测序鉴定。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4~35岁, 发病前21 d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其中, 1例患者患有艾滋病, 1例患者患有梅毒。4例患者均出现会阴部皮损伴瘙痒, 3例入院时查体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中, 病例4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异常, 为4.57×109/L, 病例1降钙素原升高, 为0.25 ng/mL。3例患者细胞因子异常, 其中病例2和3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 分别为7.11和9.42 ng/L, 病例3 IL-6为66 ng/L, 病例2 IL-4为3.24 ng/L。病例2心肌酶谱异常, 乳酸脱氢酶为313 U/L, 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病变皮损组织及疱疹液中成功分离到猴痘病毒, 全基因测序鉴定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亚型, 对Vero细胞具有典型的病变效应。结论 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 男男性行为中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在人胰腺癌细胞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态势的研究,以期明确PAR-2在胰腺癌中表达特点,并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收集胰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胰腺癌PAR-2基因的表达;培养胰腺癌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胰腺癌PAR-2基因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PAR-2 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PAR-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但癌细胞远处转移者显著高于无转移者(P<0.01)。结论:胰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与PAR-2正相关。PAR-2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肾癌腔静脉癌栓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0例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均无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通过超声、CT或MRI明确有腔静脉癌栓,膈上型1例;膈下型19例,其中肾静脉型11例,肝下型5例,肝内型3例。19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术中死亡。术后病理分期(Robson分期)ⅢA期19例,ⅢC期1例。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17例,孔头状腺癌2例,血管平滑肌瘤1例。18例获得术后随访4~70月,平均3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8、23个月因癌死亡,16例无瘤生存。结论手术是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保留肾实质手术治疗肾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采用保留肾实质手术治疗的肾癌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肿瘤直径0.5~3.0cm,行保留肾实质肾肿瘤剜除术,12例肿瘤直径3.5~6.0cm,行肾部分切除术。22例随访6个月~13年,平均62.5个月,1年生存率100%(22/22),3年生存率100%(18/18),5年生存率92%(12/13),无1例局部肿瘤复发。结论:保留肾实质手术治疗肾癌疗效满意,对局限性小肾癌、对侧肾功能正常的病例可采用该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服毒-血液灌流(HP)时间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监护室(EICU)收治的进行HP治疗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服毒后HP开始的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服毒-HP时间<4h;B组:4h≤服毒-HP时间<8h;C组:8h≤服毒-HP时间<12h,比较各组患者的脏器损伤情况、病死率和死亡患者的存活时间等,分析服毒-HP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有303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17例,女186例,年龄15~72岁,(34.8±10.8)岁,口服20%百草枯农药剂量10 ~270 mL,50mL (45 mL) [M (IQR)].服毒24 h内接受HP 2 ~5次,(3.6±1.2)次.经随访28 d死亡208例,病死率68.6%.入选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1.4~11.5 h,6.6h (3.5h) [M (IQR)],其中死亡患者为3.1~11.5 h,7.2h (2.4h) [M (IQR)],存活患者为1.4~7.5 h,4.9 h(1.5 h)[M (IQR)],死亡患者服毒至首次HP时间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14,P=0.043).A组85例,B组141例,C组77例,三组患者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P=0.009).三组中死亡患者中毒后平均存活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31,P=0.038),患者开始HP时间与死亡患者存活时间呈负相关(r2 =0.421,P=0.045).三组患者间进行比较,代表肝、肾、胰腺、肺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如ALTmax、SCrmax、AMYmax和PaO2min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急性肺损伤的时间和PaO2min出现时间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3.15,P=0.041、0.044).结论 口服百草枯农药中毒后4h之内进行HP能够减轻靶器官损伤程度,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