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 对2004至2011年六安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六安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促进饮用水质量的改善.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对六安市生活饮用水进厂水、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采集、检测和评价.结果共检测1 038份水样,其中进厂水24份、出厂水60份、末梢水890份、二次供水64份,总合格率为81.6%(847/1 038),进厂水、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的合格率分别为91.7%(22/24)、63.3%(38/60)、83.9%(747/890)、62.5%(40/64).进厂水水质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是硝酸盐氮;出厂水水质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浑浊度、铁、余氯、硝酸盐氮;末梢水水质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浑浊度、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余氯、铁、锰;二次供水水质检测中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浑浊度、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余氯、铁.结论 六安市应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及技术指导,管网和二次供水系统的管理及饮用水的消毒工作,并加大饮用水卫生安全知识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2.
患者,女,30岁.2005年因口干、多饮、多尿,查尿相对密度明显降低,当地医院诊断为"尿崩症",后患者出现停经、泌乳现象.当地医院查头颅MRI示下丘脑占位病变.曾服用去氨加压素治疗尿崩症,症状略好转,因经济原因服用一年余停药,症状复发.2007年1月复查MRI提示下丘脑占位病变明显增大,未予治疗.2007年3月起自觉左颈部肿大,可触及肿块,质硬,有隐痛.同时伴有吞咽稍困难.当地医院查颈部B超示甲状腺左侧叶弥漫性片状低回声,甲状腺右侧叶低回声区.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合成并评价碘化亚油酸(ILA)、碘化亚油酸5-氟尿嘧啶核苷偶联酯(IFU)在体内外对肝细胞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ILA和IFU均通过化学合成及纯化,并经1H核磁谱证实.用不同浓度的ILA、IFU、5-氟尿嘧啶(5-FU)和传统碘油分别处理两株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QGY-7703,检测72 h细胞存活率,并计算50%抑制浓度(IC50)和90%抑制浓度(ICg0).经SMMC-7721肝癌细胞皮下接种成功的30只裸鼠随机分成5组:ILA组、IFU组、5-FU组、传统碘油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对照组),并分别1次瘤内注射100μ1的ILA、IFU、5-FU、传统碘油和DMSO,4周后计算抑瘤率.组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 对SMMC-7721细胞,ILA、IFU和5-FU的IC50分别为134.38 μ mol/L、17.55 μ mol/L、7.38μmol/L;IC90分别为192.88 μmol/L、97.63 μmol/L、大于200μmol/L.对QGY-7703细胞,ILA、IFU和5-FU的IC50分别为109.55μmol/L、44.79μmol/L、98.06 μmol/L; IC90三者均大于200μmol/L.对SMMC-7721和QGY-7703细胞,传统碘油IC50均大于400μmol/L.与DMSO对照组抑瘤率0比较,ILA组、IFU组和5-FU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1.90%、56.90%、31.04%,统计值t分别为2.37、4.91、2.59,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FU组抑瘤率高于ILA组和5-FU组,传统碘油组抑瘤率为0.87%,未见抑瘤活性.结论 ILA和IFU均可在体内、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且IFU的抑瘤作用强于ILA.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清胃散口腔护理液在预防口臭,控制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调节口腔pH值,退苔的效果。方法:268例随机分两组各134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观察组用清胃散口腔护理液,按照口腔护理常规操作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发生口臭11例,口腔感染4例,肺部感13例,pH值为6.45~7.36,118例感清洁舒适,退苔109例。对照组发生口臭38例,口腔感染204例,肺部感染33例,pH值为5.95~7.05,91例感清洁舒适,退苔33例。结论:清胃散漱口液在预防口腔、肺部感染,调节口腔pH值及退苔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5.
目的: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比例的变化,初步分析其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FCM法检测42例NHL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D4+ CD25+/CD4+、CD4+ CD25+ Foxp3+/CD4+ T细胞比例的变化,并与28例健康对照进行比较.结果:NH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CD25+/CD4+ T细胞的比例为(20.71±4.22)%,CD4+ CD25+ Foxp3+/CD4+ T细胞的比例为(4.45±1.52)%,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1).化疗后,NHL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CD4+ T细胞的比例为(11.32±3.13)%,CD4+ CD25+ Foxp3+/CD4+ T细胞的比例为(2.27±1.07)%,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HL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升高,可能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并推测与NHL患者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36.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表型细胞的生物学过程.EMT在胚胎发育、慢性炎性反应、组织重建和癌症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EMT过程被一组转录因子调控,其中包括T-box家族成员Brachyury.Brachyury因子促进EMT及肿瘤细胞的迁徙和播散.Brachyury因子与EMT过程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有TGF-β信号通路、FGF/FGFR信号通路和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等.Brachyury因子是一个很有潜力的T细胞介导肿瘤免疫治疗的候选靶标.本文对转录因子Brachyury在肿瘤细胞EMT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7.
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包括结直肠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并且研究发现人端粒酶组成成分之一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能够间接反应端粒酶的活性状态。现综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评价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大肠癌患血清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收集2004—01/11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肿瘤内科和普外二科54例各期大肠癌患外周静脉血,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清中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并与同期20例炎症性肠病患及20例健康作对照。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①血清中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表达的敏感性:大肠癌患63%(34/54),炎症性肠病患10%(2/20),健康对照0。②特异性:相对于炎症性肠病组,特异性为94%(34/36),相对于健康对照组特异性为100%(34/34)。结论: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从血清中检测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是足够敏感的,并具有相对特异性。尽管结果产生于初步的实验条件下,但是为从肿瘤患其他体液中扩增出肿瘤信使RNA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评估阿瑞匹坦联合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预防化疗诱发恶心和呕吐(CI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是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的单中心研究,入组43例接受中、高度致吐风险化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在化疗前使用阿瑞匹坦(125mg第1天,80 mg第2~3天)联合昂丹司琼(16 mg第1~3天)和地塞米松(10 mg第1~3天)进行预防止吐治疗(阿瑞匹坦组).同一患者使用相同剂量的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自身对照组)作自身前后对照.主要研究终点为化疗后120 h内完全有效率(没有呕吐和没有使用解救治疗患者比例).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通用毒性标准(NCI-CTC 4.0)评估不良反应.结果 阿瑞匹坦组总体完全有效率为72.1% (31/43),优于自身对照组51.2%(22/43,x2 =3.98,P<0.05).对于急性期呕吐(化疗后<24h),阿瑞匹坦组完全有效率为83.7% (36/43),对照组为74.4%(32/43,x2=1.12,P>0.05).对于延迟期呕吐,两组完全有效率分别为76.7%(33/43)和55.8%(24/43,x2 =4.21,P<0.05).两种止吐方案毒性和不良事件相似.结论 阿瑞匹坦联合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方案能够有效预防中、高度致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和呕吐,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调查某医疗机构病理科工作场所甲醛和二甲苯的危害状况,评估其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采取风险控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病理科取材室、技术室、诊断室岗位的医技人员接触甲醛和二甲苯的职业健康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结果 病理科工作过程中在病理组织的固定、取材、制片、诊断等多个环节存在甲醛和二甲苯的危害。工作场所工程防护设施以通风柜和上吸式排风罩为主,应急救援设施主要为喷淋装置,职业病防护用品以医用口罩、隔离衣、医用手套为主,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管理不规范。医技人员每班工作时间8 h,每周工作5~6 d,每班接触化学有害因素时间为1~4 h。评估甲醛和二甲苯的危害等级分别为4级和3级。甲醛检测12个岗位共计32个样本,检测接触浓度范围为0.02~1.14 mg/m3,超标率为25.00%;取材室、技术室、诊断室的检测接触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26、0.32、0.17 mg/m3;甲醛的接触等级分别是4、3、2;医技人员接触甲醛的风险指数分别为4、4、3,风险等级为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二甲苯检测8个岗位共计24个样本,检测接触浓度范围为3.30~36.43 mg/m3,无超标岗位;取材室、技术室、诊断室的检测接触浓度平均值分别为3.30、9.93、3.79 mg/m3;二甲苯的接触等级分别是2、4、2;医技人员接触二甲苯的风险指数分别为2、3、2,风险等级为低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 结论 该医疗机构应重点采用工程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定期开展危害因素检测,加强病理科医技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和职业健康监护,有效降低接触甲醛和二甲苯的职业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