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4篇
综合类   127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8篇
  5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考查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精密pH计和智能微粒检测仪,比较不同温度、不同输注速度下,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指纹图谱、pH值和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结果:丹参滴注液经过三种输液器后,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9以上,可认为输液器的材质和滤膜对丹参滴注液无影响和吸附;pH值基本不变,可认为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的pH无影响;不溶性微粒虽然都在《中国药典》规定的合格范围内,但≥4μm的微粒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中不溶性微粒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模拟输液的结果发现,在不同温度、不同输注速度下,三种输液器对丹参滴注液的指纹图谱和pH值无显著性影响,但对不溶性微粒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对帕金森病(PD)病人脑神经功能、脑血管储备能力、神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PD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DBS治疗。比较两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二部分(UPDRSⅡ)、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脑血管储备能力[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屏气指数(BHI)]、神经电生理检查指标[双侧上下肢运动神经末梢潜伏期、波幅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末梢波幅]、药物剂量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UPDRSⅡ、UPDRSⅢ评分低于对照组,延迟回忆评分、屏气后Vm、BHI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运动神经末梢潜伏期短于对照组,运动神经末梢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对照组,胫神经、腓总神经感觉神经末梢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左旋多巴药物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S治疗帕金森,可改善病人运动症状,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脑血管储备功能,改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减少抗PD药物应用剂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延迟回忆,对其他认知功能领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核心蛋白(hepatitis B virus C protein,HBC)对唾液酸酶1(neuraminidase 1,NEU1)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pcDNA3.1和pcDNA3.1-HBC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和Huh7细胞,采用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NEU1的表达;PCR扩增NEU1基因并与pcDNA3.1载体质粒连接,构建NEU1过表达质粒pcDNA3.1-NEU1;将pcDNA3.1-NEU1和对照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收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差异表达基因,用q-PCR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将pcDNA3.1-HBC和对照质粒转入肝癌细胞,q-PCR检测HBC对NEU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影响;在HBC阳性肝癌细胞,利用NEU1的小干扰质粒抑制其表达,q-PCR检测HBC是否通过NEU1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肝癌细胞相比,转染HBC质粒的肝癌细胞NEU1表达显著上调;PCR鉴定pcDNA3.1-NEU1插入片段正确,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录组测序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NEU1的HepG2细胞有8个基因表达显著不同,其中6种基因表达上调,2种基因表达下调;q-PCR检测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一致;与对照肝癌细胞相比,NEU1相关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且干扰NEU1表达后以上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表达下调;与NEU1相关的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HBC基因组中低表达,且干扰NEU1表达后相关基因在HBC阳性肝癌细胞中表达上调。结论HBC能够通过NEU1调控肝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寻求云南省地方性猝死早期发现的方法。方法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医学检查,调查25例死者的发病与死亡经过并确定死因;对高危人群106人及对照人群214人进行查体、心电图、X线检查,以确定各调查点的现患。结果共确诊死者及现患52人,其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检查结果均具有显著共性;运用症状监测方法,出现头晕、胸闷、气短、心悸、乏力、恶心呕吐等心功不全症候群以及抽搐、晕厥等心脑综合征者应列为监测对象。结论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以症状监测为核心的综合监测方法可以在该病的早期发现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26.
根据《克山病监测》标准和“关于继续进行克山病监测及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要求,2005年地方病控制中心对黑龙江省历史克山病病区尚志市政新、富强村进行克山病病情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国家援鄂医疗队护理人力管理策略,提升护理管理效率。方法 借鉴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以“应急保障-应急基础-应急行动”为护理人力管理思路,构建科学有效且实用性强的ICU护理人力管理模式。结果 国家援鄂ICU护理团队共135人,建立7个护理小组,实施弹性管理;开展递进式培训、临床教学30次。共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109例,其中机械通气患者75例。结论 国家医疗队为应对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组建ICU护理团队,形成了“应急保障-应急基础-应急行动”护理人力管理模式,通过采取“集权式”和“小组式”相结合的网格式管理,保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8.
29.
我院于1982年采用日本光电RM—86型多导生理记录仪、RGA—5阻抗仪及微分扩大器,同步记录3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阻抗微分波、心音图、颈动脉搏动图及心电图Ⅱ导联,并与100例健康人的正常值相对照,以观察其左室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30.
2004年全国克山病病情监测汇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3,他引:5  
目的掌握2004年全国克山病患病及发病趋势。方法根据《克山病监测》标准(WS/T78-1996)及《克山病诊断标准》(GB17021-1997)对监测点区居民进行普查,随访2003年在册的克山病病例,对克山病发病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18个监测点区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检出率分别为3.5%和0.7%,估计全国有491万 ̄600万克山病病例,其中慢型克山病患者65万 ̄117万。潜在型、慢型克山病发病率分别为1.8‰和0.1‰,估计新发潜在型13万~39万例,新检出慢型病例最高可达4.3万例。人均发硒0.365mg/kg。粮硒平均0.020mg/kg。结论克山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地方性公共卫生问题,工作重点应放在克山病监测、患者管理和硒预防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