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总结使用胆道球囊扩张器防治肝胆管结石合并胆道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3~2008年间将胆道球囊扩张器预防性用于肝胆管结石术后11例胆道出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7例,女4例.本院手术3例,外院转诊8例.手术止血后对疑有再出血可能的患者在胆道镜引导下于肝内胆道出血部位预置胆道球囊扩张器备用.术后3~7 d内有4 例再发明显胆道出血,开放球囊扩张器压迫出血胆管,压迫2 h后减压0.5 h,如此反复交替进行.4例均用球囊扩张器压迫止血成功,其中1例止血后5 d再次出血,仍用同法止血.11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 肝胆管结石并发的肝内胆道出血,行手术止血后可能再发出血;于出血部位预置胆道球囊扩张器使得术后出血的治疗简单、有效,可作为胆道再出血的防治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在大鼠极限90%门静脉分支结扎模型中门静脉压力促进肝再生过程中白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细胞增殖作用的关系.方法 72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门静脉分支结扎实验组.测定术后0.5、1、3、5、7、14 d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观察实验组非结扎侧肝脏质量大体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非结扎侧肝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非结扎侧肝细胞的IL-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门静脉压力在结扎后立即升高,0.5 d达到高峰(P<0.01),随后逐渐下降,7 d 左右降至正常水平.②非结扎侧肝叶质量逐渐增加,7 d达"平台期"; 而结扎侧肝叶逐渐萎缩;非结扎侧肝细胞术后3~7 d可见较多的分裂象,肝细胞核增大.③非结扎侧肝细胞中PCNA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0.5~5 d表达增强(P<0.05),以后逐渐恢复正常.④非结扎侧肝叶IL-6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0.5~5 d表达增强,术后7~14 d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P>0.05).⑤门静脉压力与非结扎侧肝叶肝细胞PCNA的表达在术后1、3、5 d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6、0.774、0.827, P<0.05),在术后14 d组呈负相关(r=-0 761,P<0.05);大鼠肝脏PCNA的表达在术后1、14 d组与肝内IL-6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3、0.825,P<0.05).结论 IL-6蛋白在门静脉压力促进极限门静脉分支结扎致肝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作者通过对16例残余胆囊的临床分析,强调随着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本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进而对残余胆囊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发表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4.
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形态及功能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相似文献   
45.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移植小肠粘膜形态及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近交系Wistar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至第10天,对照组行常规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组行常规TPN支持的同时加用HGF〈观察移植肠形态学及吸收功能。HGF组移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基本保持完好,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HGF组小鼠移植大鼠血浆^15N-  相似文献   
46.
胆肠吻合术是肝胆外科常见手术,广泛应用于肝胆管结石、胆管癌等胆道良恶性疾病.一般而言,胆肠吻合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操作.但在胆道多次手术、肝门部胆管整形后,或恶性肿瘤局部条件较差时,操作常常较为困难,术后可能发生吻合口胆汁漏[1].我们将针对吻合口的腔内主动引流法应用于高危胆肠吻合手术患者以确保吻合口愈合,减少胆漏的发生,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总结胆囊管残留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依据及腹腔镜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残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患者术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均证实为残留胆囊管,行腹腔镜残留胆囊管切除术后均痊愈。结论:确诊胆囊管残留综合征首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择期手术治疗首选腹腔镜残留胆囊管切除术。术中开放式建立气腹,以免损伤腹腔内脏器。仔细分离腹腔粘连,充分解剖胆囊三角,避免再次发生残留胆囊管。  相似文献   
48.
急性胆囊炎是胃切除术后近期(小于4周)较少见的并发症。近年来我们对17例明确诊断的病例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15例、女2例。年龄41~73(平均48)岁。原发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例;胃溃疡1例;胃癌12例;胃壁平滑肌瘤1例;胃淋巴瘤1例。吻合方式:毕Ⅰ式3例;毕Ⅱ式14例。发生急性胆囊炎为术后3~24(平均9)d。17例患者术前及术中均未发现胆囊病变。  相似文献   
49.
50.
残余胆囊的诊断治疗与预防(附1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通过16例残余胆囊的临床分析,强调随着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本病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进而对残余胆囊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讨论,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发表了作者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