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08年3月至9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并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40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16例),非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24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另以20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PP水平。结果KD组患儿急性期血浆TPP含量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急性期和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急性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恢复期CAL组TPP含量与NCAL组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急性期TPP含量与冠状动脉扩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和P值分别为r=0.825,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中TPP浓度升高可能反映了KD患儿血液存在血栓前高凝状态,其含量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的损伤及其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
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 将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40例设为川崎病组,再将本组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静脉血.本院体检门诊的20名健康儿童设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TM浓度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 川崎病急性期、恢复期组患儿TM含量值升高,三组TM值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TM值高于恢复期(P<0.05).冠状动脉损伤组TM含量明显高于非冠脉损伤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川崎病组患儿TM与冠脉扩张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863,P<0.01.结论 血栓调节蛋白在川崎病组明显升高,在心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论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造就人才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教师的素质。本从教材、备课、课堂语言、例题选择和组织教学、授课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当前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IVGG)治疗川崎病(KD)疗效,分析其热程及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方法将79例在初次发病10d内接受大剂量IVGG治疗的住院KD患儿按IVGG应用时间不同分成两组,≤6d为A组(32例),7~10d为B组(47例);将两组CAL情况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性别、年龄、ESR、CRP、WBC、HGB、PLT、ALB均衡可比。两组热程比较A组(7.00±0.87)d短于B组(9.00±1.00)d,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无CAA发生,B组2例发生CAA;发病21d内CAL发生率A组37.5%(12例)低于B组46.8%(2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结论KD发病早期应用IVGG治疗,可缩短热程,减少CAA发生。建议KD确诊病例尽早应用大剂量IVGG治疗。  相似文献   
26.
本文观察了76例热性惊厥患儿,45例在惊厥后2周行脑电图检查,29例表现异常,并对其随访观察,发现有12例发生惊厥性脑损伤,且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与热性惊厥发作的年龄,持续时间有关,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意义。说明热性惊厥与惊厥性脑损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7.
川崎病患儿血浆溶血磷脂酸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小儿发热出疹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全身中小动脉炎,尤以冠状动脉受累为多见,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在日本和美国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并且可能是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至今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川崎病的发病与异常免疫活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有密切关系。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磷脂分子,在人体的正常生理及某些病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研究川崎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LPA的变化,探讨LPA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正>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成人原发性高血压多起源于儿童青少年期,青春期高血压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了解青春期高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技术对35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可出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降低,表现为CI、EF、FS、E、E/A、1/3FF、1/2FF指数的降低和IRT、A增加,并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同时观察到治疗后收缩功能明显改善而舒张功能有所好转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治疗时要注意收缩与舒张功能同时纠正。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浆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变化对心脏结构的影响,为预防单纯性肥胖儿童发生心血管病疾患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测量3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30例对照组儿童的体重指数(BMI),并采用彩色超声仪测量左室质量(LVM),同时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结果①肥胖组AngⅡ,AL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儿童肥胖中的作用。②肥胖组LVM显著高于对照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后壁厚度(LVPWT),LVM肥胖组分别为6.3±0.8,49.1±3.1,6.8±1.1,107.8±27.0;对照组为5.7±0.4,43.4±2.1,6.2±0.4,76.1±12.0,P值均<0.01。③肥胖组中AngⅡ,ALD均与LVM之间存在直线正相关和回归关系。回归系数t检验P均<0.05,AngⅡ,ALD浓度升高在引起LVM增加中起作用。结论肥胖组儿童存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异常激活在引起其心肌肥厚中起作用。ALD与AngⅡ相互作用,增强了RAAS的活性,促进心肌肥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