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1.
眼科患者术前焦虑水平与情感需求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目的探讨眼科患者术前2h内的焦虑水平及情感需求特点。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00例眼科择期手术患者,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认知情感需求调查表,分别于入院第1天与手术前2h进行问卷调查。测评结果行自身对照,与SAS常模对照。结果手术前2h患者SAS总分(45.58±8.09)分明显高于入院第1天(35.38±6.06)分和常模(29.78±0.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临近手术前患者的认知情感需求频度较高的有:亲人陪伴、手术室护士探望、与术后患者交流、了解麻醉方法等。结论眼科患者临近手术前焦虑水平明显增高,建议充分重视患者手术前的认知情感动机,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加强临床输血病历监管,提高输血病历质量,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降低输血所致医疗纠纷风险。方法每月随机抽检本院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输血病历共50份,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安徽省立医院临床用血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医务处向全院通报。结果 2011~2015年共抽查输血病历3 000份,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组各1 500份,其输血病历质量不合格例数及不合格率分别为:252(8.4%)、147(4.9%);2011~2015年临床输血病历不合格率逐年降低,分别为22.5%、18.33%、12.67%、9.67%、3.33%。结论输血病历及输血过程的标准化是临床输血科学、安全、合理、有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PA-1—6、15等位基因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对ITP组(n=25)和健康对照组(n=25)进行HPA-1—6、15共7个抗原系统基因分型,采用ELISA法和微柱凝胶法检测2组人群血小板吸附抗体及血小板游离抗体。结果ITP组HPA-3的基因频率明显异于对照组(P<0.01),其中HPA-3 a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HPA-3b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其余等位基因在2组间未发现有明显区别(P>0.05);ITP组血小板游离抗体检测到17例阳性(68%),吸附抗体检出21例(84%),对照组血小板抗体未检出。结论本次研究显示HPA-3抗原系统和ITP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血小板吸附抗体在ITP中检出率明显高于游离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降眼压药物治疗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h眼压波动差异.方法 取自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住院或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47例(70只眼),随机分成手术组24例(34只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药物组23例(36只眼).设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24h眼压测量,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对各组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药物组眼压控制成功率76.5%(26/34)与手术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0.6%(29/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8,P=0.12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眼压波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9,P=0.512;t=0.274,P=0.785;t=1.373,P=0.174);治疗后药物组与手术组患者的平均眼压、眼压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38;t=-2.397,P=0.019).两组的眼压波动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792,P=0.007);在眼压控制成功的药物组和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两比较,两组的平均眼压、眼压波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眼压峰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手术组眼压波动、眼压峰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能获得较低的24h眼压波动.在控制平均眼压、眼压峰值及眼压波动方面要优于药物治疗.且波动幅度与眼压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注射用右丙亚胺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中薄膜过滤法进行相关操作,试验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分别用150、250、350mL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pH7.0)冲洗,比较3种冲洗量对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冲洗量为150mL时,除枯草芽孢杆菌外其它各菌在24~72h内均未见生长,冲洗量为250、350mL时各试验菌株生长良好。结论:所建立的注射用右丙亚胺无菌检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血小板交叉配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竞争抑制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对临床确认的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10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7例、甲亢43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TP)23例及正常对照80例进行检测,同时检测104例ITP和80例正常对照的网织血小板(RP);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部分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病例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各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AIg阳性率较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相比,前者阳性率及各项指标增高不明显。104例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RP分别为(13.6±5.2)%、(3.8±1.1)%,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30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且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中25例相合,有效率为83%。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血小板配型可有效提高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笔于1995年1月~1999年12月应用光量子血液疗法加常规药物治疗脑梗塞6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测定注射用地西他滨含量的HPLC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1mol.L-1 K2HPO4(用1mol.L-1 HCl调节pH值为6.0);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25℃±2℃;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地西他滨进样量在57.92~1 158.3n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0%(n=9),RSD为0.5%。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注射用地西他滨含量测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p)对离体兔角膜基质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上角膜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新西兰白兔18只,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通过含有EDTA的胰蛋白酶消化进行传代.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Dp(10~80 μg/mL)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电镜观察Dp作用后角膜细胞的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p作用后细胞凋亡率.结果 第3代角膜基质细胞呈现对波形蛋白单克隆抗体阳性反应和对角蛋白12多克隆抗体的阴性反应.角膜上皮细胞对角蛋白12抗体呈现绿色的荧光反应.Dp作用24、48、72 h后,其IC50分别为47.721、41.40、32.01 μg/mL.MTT比色法显示Dp对角膜基质细胞的抑制率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电镜可观察到角膜细胞的凋亡;FCM检测Dp作用24 h的细胞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P<0.01).在Dp作用后24、48、72 h,Dp质量浓度与抑制率呈正相关(r=0.984,P<0.01;r=0.947,P=0.007;r=0.920,P=0.03).结论 Dp对兔角膜基质细胞的增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促进角膜基质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