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0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髋内、外翻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合并髋内、外翻畸形23例(25髋),男2例,女21例;年龄15~26岁,平均(20.5±3.9)岁。2髋行转子间外翻截骨,23髋行内翻截骨。术前髋部疼痛5~24个月,平均(11±4.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70~83分,平均(76.7±3.7)分。术前Shenton线均不连续,外侧CE角为-6°~15°,平均5.6°±4.6°。髋外翻23髋,术前颈干角150°~165°,平均158°±3.2°;髋内翻2髋,颈干角均为110°。术前T-nnis骨关节炎分级0级7髋,Ⅰ级12髋,Ⅱ级6髋。结果 术后随访12~78个月,平均(40±18)个月。23髋Shenton线连续、外侧CE角平均28.6°±2.9°、颈干角130°±2.1°、Harris髋关节评分(90.8±3.3)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7髋、良8髋。T-nnis骨关节炎分级无明显进展,0级6髋、Ⅰ级11髋、Ⅱ级8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6髋、Shenton线仍不连续2髋、跛行步态3例。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截骨不愈合和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髋臼周围截骨联合股骨转子间截骨术治疗复杂的髋关节发育不良,可以矫正或明显改善髋关节畸形,缓解疼痛,无明显的股骨头坏死和骨不愈合的风险。  相似文献   
62.
剖宫产术后一般采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但对于硬膜外麻醉失败或禁忌的病人则需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而改用静脉镇痛会增加血药浓度,其是否会影响病人泌乳和新生儿吸允乳汁后的神经适应能力有待探讨.本研究通过与剖宫产术后传统的PCEA比较,拟探讨PCIA对剖宫产术后病人泌乳及新生儿神经适应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摘要:目的:系统研究脑心通胶囊(NXTC)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发挥抗缺血性卒中作用的主要药效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ESI-Q-TOF-MS/MS)技术对NXTC的化学成分进行全面解析;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化合物与蛋白互作数据库(STITCH)、结合亲和力数据库(Binding DB)对鉴别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靶点预测;采用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CTD)、DrugBank、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s)、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GKB)、治疗靶标数据库(TTD)收集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并分析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利用R软件的clusterProfiler包对潜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通过对NXTC提取液进行分析,共定性鉴别出125个化学成分。进行ADME(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筛选之后,在数据库中收集得到54个候选活性成分对应的484个靶点和缺血性卒中相关的179个靶点。通过交集分析获得65个NXTC抗缺血性卒中的潜在靶点。通过构建“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分析表明NXTC发挥抗缺血性卒中作用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染料木素、小红参醌B、鹰嘴豆芽素A等,关键靶点为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前列腺素G/H合成酶1(PTGS1)、凝血因子2(F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B2)、碳酸酐酶Ⅱ(CA2)等。对潜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NXTC抗缺血性卒中主要涉及了调节血管和凝血过程、G蛋白偶联胺受体的活性,以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肿瘤坏死因子(TNF)、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17(IL-17)、环磷酸腺苷(cAMP)、低氧诱导因子-1(HIF-1)、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cGMP-PKG)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采用HPLC-ESI-Q-TOF-MS/MS高分辨质谱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初步明确了NXTC抗缺血性卒中作用的潜在有效成分和分子机制,为深入阐明NXTC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4.
踝关节体位对下胫腓联合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关节的骨折脱位常常合并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分离。下胫腓联合形似一个榫样结构与距骨滑车相嵌合.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中.一个主要的且与踝关节功能恢复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修复这一榫样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通过X线摄片观察下胫腓联合问隙投影(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的大小是目前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最主要方法。但是由于人种、仪器、投影条件等多方面原因,下胫腓联合损伤的X线诊断标准并不统一。近年来研究发现,摄片时的踝关节体位这一因素对下胫腓联合损伤X线诊断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辅助控制性降压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效应及可行性。方法4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和治疗组(B组,n=20),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B组在手术开始后使用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观察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停药后患者清醒及拔管时间、术后第2天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1)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分别为A组(1160±382)、(420±233)ml,B组(307±143)、(20±61)ml,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停药后患者清醒及拔管时间,组间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3)术后第2天肝功能,组内与术前、组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与术前相比,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辅助控制性降压在骨科手术中应用安全可靠,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效应及可行性。方法4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20)和降压组(B组,n=20),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降压组在手术开始后使用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观察二组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停药后患者清醒及拔管时间、术后第二天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①术中出血量、输异体血量分别为A组(1160±382)、(420±233)ml;B组(307±143)、(20±61)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停药后患者清醒及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第二天肝功能,组内与术前相比、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Hb与术前相比,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尼卡地平控制性降压用于骨科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原发性CD5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5+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21年8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11家医疗中心确诊的207例CD5+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患者的病理特征,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CD5+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207例患者中男102例,女105例,中位年龄61(24~90)岁,5年总体生存率为47.5%,Ann Arbor分期Ⅲ/Ⅳ期119例(57.5%),44例(21.3%)出现中枢神经受累,MYC/BCL-2双表达95例(45.9%)。采用R-CHOP/R-CHOP-like治疗方案、强化疗治疗方案和CHOP/CHOP-like治疗方案的患者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治疗方案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未使用BTK抑制剂的患者(P=0.038)。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评分和细胞起源影响患者的生存(P<0.0...  相似文献   
68.
目的:调查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以下简称"我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探讨提高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病例1 084例,设计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表,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8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99例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3%;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药疗程过长(3.60%,39/1 084)、选药不当(1.11%,12/1 084)、预防用药时机不当(1.01%,11/1 084)等。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较多问题,应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强化医师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  相似文献   
69.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阐明清肺合剂\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建立清合口服液的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HPLC测定清肺口服液中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野黄芩苷、迷迭香酸、芹菜素的含量。色谱条件:流动相为0.3%甲酸溶液(A)和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进样量10 μL;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 mmx150 mm,5 μm)色谱柱,柱温35℃,检测波长为310 nm (0~25 min)和330 nm (25~75 min)。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水提方法的纯水用量、浸泡时间、回流提取次数及回流提取时间对清肺口服液中各指标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 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野黄芩苷、迷迭香酸、芹菜素分别在2.28~145.70 μg·mL-1r2=0.998 4)、3.07~196.70 μg·mL-1r2=0.998 9)、1.63~104.30 μg·mL-1r2=0.999 0)、1.49~95.20 μg·mL-1r2=0.998 8)、1.22~77.80 μg·mL-1r2=0.999 3)、0.62~39.70 μg·mL-1r2=0.999 0)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2%,100.71%,100.06%,99.09%,98.73%,101.7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9%,3.19%,1.61%,3.45%,3.09%,2.55%。最佳提取工艺为8倍量的纯水浸泡1 h,并连续回流提取2次,每次回流提取时间为1.5 h。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清肺口服液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