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上海地区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近年上海地区小儿急性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2年10月-2004年4月住院的4534例0~16岁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6种病毒检测。结果4534例患儿中有1837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40.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831例(45.2%),其余依次为流感病毒A(IFVA)330例(18.0%),副流感病毒1、3(PIV1,3)232例(12.6%),流感病毒B(IFVB)201例(10.9%),副流感病毒2(PIV2)114例(6.2%),腺病毒(ADV)96例(5.2%)和混合感染33例(1.8%)。7个月~1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5.8%,3岁以下儿童阳性率为88.7%。RSV阳性患儿的平均月龄为5个月(0.1~156个月),明显低于其他病毒阳性的患儿。RSV季节性较明显,2003和2004年高峰主要集中在1—2月份,2004年的高峰在2003年12月份提前出现。IFVA,IFVB在2002年10—12月份有一个小高峰。毛细支气管炎病毒阳性率为53.4%,其中RSV占79.5%,IFVA13.5%,PIV22.6%,ADV2.6%。肺炎、支气管炎、喉气管支气管炎、有喘息症状的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1.3%、35.3%、40.3%、42.5%和36.5%。结论病毒依然是上海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其中RSV和IFVA最常见。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仍是RSV。IFVA多见于其他有喘息症状的患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入选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Ⅰ期和Ⅱ期病例的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2组:喜炎平注射液试验组(喜炎平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0.2±10.7)mo,给予喜炎平0.2 mL.kg-1.次-1+氯化钠注射液50 mL稀释静滴,bid×3 d;利巴韦林对照组(利巴韦林组)100例,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9.2±9.7)mo,给予利巴韦林7.5 mg.kg-1.次-1+5%葡萄糖注射液50 mL稀释静滴,bid×3 d。观察2组24、48、72 h的体温、口腔疱疹、皮疹情况,治疗过程中观察有无过敏、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喜炎平组治疗72 h前后检测静脉血尿素氮(BUN)、肌酐(Cr)、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结果喜炎平组95例、利巴韦林组94例完成研究,治疗24、48、72 h后2组患儿皮疹减少、口腔疱疹减少例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治疗72 h后喜炎平组体温正常例数明显多于利巴韦林组(P<0.01);喜炎平注射液治疗72 h前后ALT、BUN、Cr无明显变化(P>0.05),AST平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4),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减少(P<0.01),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0.01),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2组患儿均未见药物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腹泻、呕吐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72 h的退热效果好于利巴韦林,用于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轮状病毒腹泻的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重型腹泻的首要病原。轮状病毒感染很广泛,单一地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并不能完全控制疾病的传播,而免疫预防是控制疾病流行的最佳措施。为预防轮状病毒重型腹泻,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已在美国获准使用。首先使用的疫苗为四价恒河猴-人轮状病毒重组减毒活疫苗(RRV-TV),其保护效果好。深入了解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流行株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们制定疫苗的发展策略以及推广疫苗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15.
A组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重症腹泻的主要病原,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研究表明,在全年开展RV腹泻监测的医院中,住院腹泻患儿RV检出率中位数是46%,门诊腹泻患儿RV检出率中位数为29%,而社区腹泻患儿RV检出率占10%~[1].  相似文献   
16.
过去数十年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接种且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百日咳再现问题仍日益凸显,其发生原因和应对策略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热点,各国百日咳免疫策略随之有所调整。中国近年来百日咳报告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显著增长。本文综述了全球和中国百日咳流行现状、发病上升原因、免疫策略演变等,展望了未来中国百日咳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介绍俞建教授以扶正解毒、标本兼顾为原则治疗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经验。俞教授提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卫分和气分表现为主;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多为风热证和风热挟湿证,普通型出现疫毒入肺表现,重型/危重型则疫毒侵袭更为深入。其中,针对重型/危重型,需中西医联合救治,标本兼顾,俞教授对宣肺败毒方进行化裁,使其更适宜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清热透邪、泻肺解毒治法。并附危重型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模式。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6家医院血流和脑脊液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98例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感染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分为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菌(CSAB)组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组;根据感染可能的来源,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侵袭性CRAB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患儿中男56例、女42例,发病年龄8(2,24)月龄,62例(63%)来自农村。87例(89%)为血液感染,12例(12%)为脑膜炎(1例同时合并血流感染)。66例(67%)接受了侵袭性操作或手术,54 例(55%)接受了含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治疗。CRAB组24例、CSAB组74例。CRAB组患儿起病年龄低于CSAB组[4(1,9)比10(4,24)月龄,Z=-2.16,P=0.031],CRAB组患儿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合并肺炎及发生不良预后的比例均高于CSAB组[6例(25%)比 4例(5%)、18例(75%)比36例(49%)、17例(71%)比 17例(23%)、6例(25%)比4例(5%),χ2=5.61、5.09、18.32、5.61,均P<0.05]。医院感染组77例、社区感染组21例。医院感染组患儿在院内感染高危病房住院的比例、住院时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种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间均高于社区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地区居住(OR=8.42,95%CI 1.45~48.88)、先前机械通气(OR=12.62,95%CI 1.31~121.76)、先前的抗菌药物治疗(OR=4.90,95%CI 1.35~17.72)是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SAB菌株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0%(13/65),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而CRAB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20/20)、头孢吡肟(23/23)、派拉西林(17/17)、美罗培南(23/23)和亚胺培南(24/24)耐药率均为100%,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高达42%~96%。结论我国儿童侵袭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多数为医院感染。侵袭性CRAB感染患儿预后更差,分离到的CRAB菌株耐药率高。农村地区居住、先前机械通气和先前抗菌药物治疗是侵袭性CR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院感防控和抗菌药物管理,降低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近年上海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A和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以及腺病毒(ADV)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连续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入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吸取物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出情况以及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年龄分布比较作非参数检验.结果 4年期间共收集11214例患儿标本,其中98.7%取自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病毒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4.2%,其中RSV阳性率为17.7%,PIV-3为2.8%,ADV为2.2%,IV-A为0.7%,PIV-1为0.5%,PIV-2为0.3%,IV-B为0.1%,混合感染为0.2%.RSV通常在冬、春季流行,夏季很少检出,每2年RSV流行季节提前至秋季开始,持续流行较长时间.PIV-3、ADV和IV全年散发,某些月份时有流行.无固定的流行规律.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中位数RSV为4个月、PIV-3为8个月、PIV-1为9.5个月、PIV-2为10.5个月、ADV为12个月、IV为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19,P<0.01).RSV感染率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PIV-3在婴幼儿人群中感染率较高,ADV在1岁及以上儿童中感染率较高.结论 RSV是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病原,要幼儿易感,春、秋和冬季都有流行,PIV-3是第2位常见病原.感染儿童以婴幼儿常见,ADV是第3位常见病原,感染儿童年龄较大,IV检出率低,未出现ADV和IV在上海地区儿童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某医院门诊儿童流感社会经济负担调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和评估2011年至2012年流感季节上海地区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应社会经济负担.方法 在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连续1年间,前瞻性监测因流感样疾病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门诊患儿,收集呼吸道标本和临床资料,进行流感病毒的检测.在流感暴发流行期间,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估确诊病例的疾病负担.结果 共入选1 119例患儿,流感病毒阳性病例370例(33.1%),甲型H3N2流感病毒阳性109例(9.7%),乙型流感病毒阳性279例(24.9%),未发现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病例.不同月份流感检出率为1.1% ~ 91.2%,不同月份优势流行株有所差异,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以乙型流感流行为主,2012年3月至2012年4月以甲型H3N2流感流行为主.共232例确诊流感的患儿接受问卷调查,其中甲型H3N2流感儿童病例69例,乙型流感儿童病例163例.每例流感患儿在医院就诊的平均费用为706.10元,每例流感患儿因家人误工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为293.80元,每例流感患儿总的平均费用为999.90元.每例平均就诊次数2.7次;抗生素使用率67.2%;家庭成员继发发病率21.1%;肺炎并发症发生率5.6%.甲型H3N2流感与乙型流感对于患儿及其家庭所造成的疾病负担无明显差异.结论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期间上海地区儿童流感主要系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所致.在流感流行期间,流感对儿童及其家庭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学影响,提倡接种流感疫苗预防儿童流感,降低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