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36篇 |
综合类 | 23篇 |
预防医学 | 12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过程中TGF-β1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体微小颗粒骨(300-500μm)异位成骨过程中的表达,探讨微小颗粒骨移植的成骨机制。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造股二头肌肌袋模型,分别植入自体微小颗粒骨及自体块骨。术后1、3、5、7、11、14、21、28d取材,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TGF-β1及TGF-β1 mRNA表达并作图像分析。结果 ①术后5d,颗粒骨组开始有软骨生成,7d时达到高峰.21d后有骨吸收;块骨组则以骨吸收为主。②术后1d见基质及血肿中TGF-β1阳性染色,亦见骨细胞TGF-β1阳性染色。5~11d颗粒骨组见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及骨细胞表达大量TGF-β1。14d以后TGF-β1渐减少,21d以后渐平稳。颗粒组TGF-β1表达高峰出现早、强度高、持续时间长。③颗粒骨组TGF-β1 mRNA阳性表达细胞出现早,高峰在术后5-11d,主要为软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及问充质细胞。结论 颗粒骨异位成骨能力强于块骨,TGF-β1表达高峰出现时间早、量大、持续时间长。TGF-β1 mRNA定位细胞广泛,信号明显强于各期块骨组。 相似文献
72.
患者男性,41岁。2个月前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伤后即感觉腰部疼痛不适,3d后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部痛点封闭治疗,共进行3次,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疼痛有所缓解。封 相似文献
73.
74.
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以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复合BMP胶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34只新西兰白兔,于两侧桡骨干制成长1.5 cm骨膜骨缺损,左侧(A组)植入由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10 mg BMP与0.2 ml胶原的复合物;右侧(B组)植入复合0.2 ml胶原的200mg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术后8、12周行骨密度检测;术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查.另取8只仅加入0.2 ml胶原作为空白对照组(即C组).结果放射学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B两组骨缺损区均得到了比较彻底的修复,但A组在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B组.8、12周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A组的骨密度值高于B组.12周的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三点弯曲实验结果表明A组极限强度值明显高于B组,而且A组的弯曲刚度也好于B组;轴向压缩实验结果说明A组的抗压刚度优于B组;扭转实验结果指出A组的抗扭转刚度和最大扭矩分别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证实了两组成骨情况的差异,这与新生骨的成熟程度不同有关.复合了BMP的A组因髓腔再通时间早,骨改建塑形更完善,新生板层骨的成熟度亦较高,耐受应力情况也更好.C组则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结论同种异体微小颗粒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令人满意,复合BMP后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0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胸椎结核患者接受经肋横突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未行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和随访期间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治愈率。结果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6个月时85%植骨愈合,治愈率为90%。结论胸椎结核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式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范围和经济情况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7.
颗粒骨在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回顾近阶段国内外关于颗粒骨的临床应用与相关实验研究的进展. 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颗粒骨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文献,综述颗粒骨的应用方法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结果颗粒骨在临床应用中,特别是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表明颗粒骨有很多优点. 结论颗粒骨应用效果良好,虽然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必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究京尼平(C11H14O5)交联明胶的特性及其复合颗粒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从交联度、细胞毒性、溶胀度、体外降解率等方面,观察交联时间和京尼平浓度对京尼平交联明胶特性的影响。以兔桡骨缺损为模型,分为空白组、颗粒骨组、黏合颗粒骨组,通过X线、组织学切片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随着交联时间和京尼平浓度增加,交联度增加,溶胀度和降解率降低;各组材料细胞毒性均很低;京尼平交联明胶可有效黏合颗粒骨并修复兔桡骨缺损。结论京尼平交联明胶材料细胞毒性很低,其特性可随交联时间和京尼平浓度调节;适宜比例的明胶、京尼平可黏合颗粒骨并修复兔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79.
王庆德 贺园 陈伯华 初同伟 都金鹏 董健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官众 郭华 海涌 贺利军 蒋电明 姜建元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吕国华 李利 廖琦 李危石 刘晓光 刘宏建 刘勇 刘忠军 鲁世保 邱勇 戎利民 申勇 沈慧勇 舒钧 宋跃明 孙天胜 王岩 王哲 王征 夏虹 殷国勇 闫景龙 袁文 叶招明 赵杰 仉建国 朱悦 周英杰 张忠民 梅伟 郝定均 贺宝荣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2024,(2)
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 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 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 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 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 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0.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治疗大鼠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MSC)或成骨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作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培养同种异体新生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及成骨细胞,复合自体颗粒骨植入骨缺损区,X线摄片观察骨愈合情况;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钙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成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最快,骨钙素、TGF-β1表达出现早,与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小颗粒骨复合骨髓基质细胞组颅骨缺损愈合时间居中,骨钙素、TGF-β1表达早于单纯微小颗粒骨组(P<0.05)。结论 微小颗粒骨复合细胞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细胞因子表达早,缺损愈合明显加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