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9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7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目的了解并掌握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谱及流行特征。方法采集腹泻患者粪便进行沙门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气单胞菌等8种细菌病原和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4种病毒病原的检测。结果 524份腹泻患者样本,总阳性率47.14%,病毒感染高于细菌。2岁以下儿童在各年龄组中阳性率最高,达到53.80%;青铜峡市在各市(区)中阳性率最高,达到76.12%,不同地区、年龄组感染病原均以杯状病毒、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宁夏地区感染性腹泻以病毒为主,细菌为辅,杯状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较为严重,应加强重点地区及人群的感染性腹泻防治工作,减少其对健康人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72.
目的了解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宿主分布、血清学及毒力基因情况。方法于2011—2013年采集腹泻病人粪便、各类家禽家畜粪便、苍蝇以及生熟肉制品涂抹标本,共6 057份,采用冷增菌方法进行目的菌分离。对不同宿主样本中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6 057份样本中共分离出28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检出率为4.75%。所分离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血清型是O∶8和O∶5,生物分型以1A为主。O∶3血清型多具有致病性,其中以猪分离株最多。结论河南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有存在,猪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菌株的主要宿主。  相似文献   
73.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通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特点和毒力特征。方法用常规方法从家畜家禽粪便标本中分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CR法检测其五种毒力相关基因,同时对国内分离到的O:8血清型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从该地区293份家畜家禽粪便标本中分离到9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31.06%。未分离到国内主要流行血清型O:3和O:9,其中有39.57%菌株毒力基因分布特征为:ail^-、ystA^-、ystB^-、yadA^-、virF^-,有60.43%菌株为ail^-、ystA^-、ystB^+、yadA^-、VirF^-,两株国外引进的强毒菌株具有相同的脉冲图形,与国内分离到的O:8血清型菌株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具有局限性,江苏省南通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布可能以非致病菌为主。  相似文献   
74.
目的 非伤寒沙门菌是一类肠道病原体,能引起人的腹泻性疾病。特从每年飞抵云南省昆明市的红嘴鸥中分离的非伤寒沙门菌,作分子分型研究,以反映红嘴鸥对于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方法 从2013年11月-2014年1月间,分3次分别采集500份红嘴鸥粪便样本,进行沙门菌的分离培养。得到菌株之后开展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结果 500份粪便样品分离到78株非伤寒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75株(96.15%),韦尔克斯沙门菌1株,印第安纳沙门菌2株。药敏试验显示,所有非伤寒沙门菌对于利福平的耐药率高达97.44%,其次为萘啶酸(28.21%)和复方新诺明(25.64%);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则完全敏感。PFGE结果显示,75株鼠伤寒沙门菌形成了3个带型,并且带型之间的同源性关系均大于95%,66株表现为完全一致的带型特征。与分离自病人的鼠伤寒沙门菌比较后发现,红嘴鸥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与病人分离的菌株的PFGE带型被区分成了两个聚类群。结论 红嘴鸥有很高的非伤寒沙门菌携带率,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PFGE结果表明,红嘴鸥携带的非伤寒沙门菌可能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构成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尚未发现这些菌株与人群患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了解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动物中的种间带菌分布情况及其特征,为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方法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选择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3个不同生态环境,分别采集鼠类、家畜家禽动物的粪便、舌根、咽拭子及肠道内容物等样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各类样本3 260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65株,总检出率为1.99%;猪的带菌率最高,其携带O∶3/3、O∶5/1A、O∶4/4 3个血清生物型;其中O∶3/3型致病性菌株携带ail、ystA、yadA、VirF、rfbc毒力基因;且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样本均可检出阳性菌,以农区最高,检出率为9.95%。结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内蒙古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中分布较广,以农区为重;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携带者。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福氏痢疾杆菌2b血清型菌株中SfII和SfX前噬菌体整合位点及排列方式.方法 根据2b血清型菌株基因组中SFII和SfX前噬菌体可能的整合位点及排列方式,设计引物,对50株2b血清型菌株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根据扩增和测序结果判断噬菌体的整合位点和排列方式.结果 在2b血清型菌株中,SfII和SfX前噬菌体前后相连,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proA和yaiC基因间的thrW tRNA基因上;以SfII在前,SfX在后,或SfX在前,SfII在后两种方式排列;而以后一种方式为主,在共50株检测菌株中,有49株为此方式.结论 福氏痢疾杆菌血清型相关噬菌体的整合位点及排列方式,对研究福氏痢疾杆菌血清型转换及血清型相关噬菌体的整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中国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生物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3、O∶9血清型菌株的生物型分布,掌握我国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用文献报道方法对1986-2008年从我国不同地区的腹泻病人、家禽家畜、鼠类、食品、环境等各类宿主中分离到的427株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生物分型。结果 427株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中213株属于生物2型(49.9%),全部为O∶9血清型;208株属于生物3型(48.7%),其中191株为O∶3血清型,17株为O∶9血清型;6株属于生物4型(1.4%),全部为O∶3血清型。没有发现生物1A型、1B型与5型的致病性菌株。结论我国O∶3血清型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以生物3型为主、O∶9血清型致病性菌株以生物2型为主,没有生物1B型菌株,与国外致病性菌株的生物血清型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徐州地区分离的17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通过血清学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分析不同时代分离株的致病性。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Y.e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不同时代分离株的优势型别始终为O:3血清型。非致病菌型是近年分离的Y.e菌株的优势菌型。O:3血清型菌株其狗源株和人源株的PFGE带型完全相同。结论不同时代分离菌株的毒力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迁,O:3血清型菌株流行比较稳定,菌株变异较小。  相似文献   
79.
目的:应用当前国际上常用的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及其变种5对引物,对45株疑似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H7)检测鉴定,全面了解此类菌的致病力情况。方法:分纯并富集被鉴定菌株,首先以单克隆诊断血清学凝集,阳性者再经100℃水煮制成粗模板,应用PCR检测各菌株是否具有rfbO157、fliCH7、hlyA、eaeA、stx2及stx2及其变种5种基因,扩增结果经EB染色后在凝胶成像仪下观察特异性条带并拍照。结果:45株被检测菌经PCR扩增检测,5种基因全部阳性的有10株,4种基因出现阳性的只有1株,3种基因阳性的有6株,2种基因阳性的有17株,1种基因阳性的有10株,1株菌的5种基因检测均为阴性。45株菌中和。,阳性的有44株fliCH7基因阳性的菌株有30株,hlyA阳性的菌株只有10株,eaeA阳性基因的菌株有21株,stx2及其变种阳性的也只有11株。结论:这次45株菌中有5株具有全部的5种基因,44株为EHEC O157,其中30株为EHEC O157:H7,这次选择的5种基因不仅能给被检测菌株定性,而且能较全面地反应其毒力强度,适合于有条件的基层实验室开展。  相似文献   
80.
目的系统观察宿主动物携带大肠杆菌O157:H7水平及菌株毒力变化,为制订O157:H7感染性疾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徐州市疫情暴发点和监测点宿主动物粪便标本分离菌株。应用PCR技术检测stx1和stx2毒力基因。采用R×C列表χ2检验、确切概率法对宿主动物粪便带菌情况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监测宿主动物粪便3608份,带菌145份,带菌率为4.02%。随着年份的不同宿主动物带菌率有明显的差异(χ2=337.00,P<0.05)。不同的宿主动物带菌率不相同。牛、羊1999年带菌率与其他年份差异明显(χ2=4.98,P<0.05)。不同年份O157:H7毒力基因发生了变化。结论徐州市1999—2006年O157:H7宿主动物带菌情况、菌株带毒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牛、羊是主要的宿主动物,猪、鸡是否为宿主动物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