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目的 了解中学生伤害行为流行状况。方法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随机整群抽取3所学校初一到高二学生1650人,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石景山区中学生中46.0%骑坐摩托车时不戴头盔,20.1%的学生有动手打架行为,15.9%的学生有自杀意念;男生违反交通规则,动手打架等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女生;初三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结论 中学生中存在多种容易导致伤害的行为,应尽早对中学生进行预防伤害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2.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性别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一到高三学生5718名,匿名填写问卷,有效问卷5660份.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4.3%,男生高于女生(男生25.2%、女生5.1%).无论男女生,学校亲密度差是校园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男生OR=1.060、女生OR=1.065);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653)、重组/单亲家庭(OR=1.834)、低年级(初一OR=5.291、高二OR=1.526)、学习成绩较差(OR=1.470)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546)、同伴关系较好(OR=0.618)、与父亲沟通容易(OR=0.756)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与母亲沟通容易(OR=0.358)是女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校园躯体暴力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性别有关,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3.
中国18省市城市中学生欺侮行为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中学生欺侮行为的流行状况.方法 在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城市中学生187 328名.集体填写匿名问卷.有效问卷177 578名(男生86 472名;女生91 106名),问卷有效率为94.8%.结果 欺侮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并存在多发现象,有66.1%的男生和48.8%的女生遭受1种及以上的欺侮,8.1%的男生和2.9%的女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欺侮.男生遭受各类欺侮行为的报告率高于女生.被恶意取笑是学生中最常见的欺侮行为,报告率为43.2%,其次为性欺侮,报告率为27.0%.除被恶意取笑和性欺侮外,其他各类欺侮行为的报告率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下降.除性欺侮外,重点初中学生各类欺侮行为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初中学生;住宿生被恶意取笑、被排斥或孤立和性欺侮行为的报告率高于非住宿生;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学生遭受欺侮的报告率较高.男生、普通高中、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学生欺侮多发现象比较突出.结论 欺侮行为的发生与个体、家庭、学校等因素有关,因此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综合方式对学生欺侮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4.
流感灭活疫苗在中国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流感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对国内1998年3月至2008年5月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有关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文献,根据各研究结果的同质性,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筛选出16篇文献,有13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11篇为队列研究,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对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样疾病效果,儿童为66%(51%~76%),成年人47%(25%~63%),老年人53%(20%~72%).结论 流感疫苗可有效预防各年龄段流感样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中国大学生首次性行为年龄与危险性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对大学生危险性行为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生殖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无记名自填问卷方式,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33 653名大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问卷调查,对其中3 305名回答了首次性行为年龄大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在有性行为的大学生中,17.9%的大学生报告首次性行为发生在14岁前。大学生首次性行为的发生年龄与危险性行为存在较强的关联,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14岁、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学生比首次性行为发生年龄≥19岁者发生多性伴侣、被迫性行为和意外怀孕的概率更高。结论首次性行为过早易导致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推迟青少年首次性行为发生的年龄,对预防危险性行为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青少年骑车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中国青少年骑车相关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相关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全国18省市初一~大四学生共205 438名,进行“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自填。分析相关报告率,检验差异。结果骑车违规行为的报告率为44.8%。骑车各相关危险行为双手离把、攀扶其他车辆、相互追逐打闹、骑车逆行、骑车带人和闯红灯乱穿马路的报告率分别为11.4%,5.5%,11.2%,15.4%,31.2%和12.2%。骑车带人是最常见的危险行为。各项危险行为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基本随年级升高而降低;核心家庭儿童的各项危险行为报告率较低;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报告高发的危险行为不同。结论青少年骑车相关健康危险行为发生与个体、家庭、社会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7.
259名大学生体质量超标及营养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莫晓冬  星一 《中国校医》2006,20(6):584-586
目的了解北京大学医学部部分学生的营养与体质量超标现况,为探讨防治大学生体质量超标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三年级学生259名,采用自填问卷及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对学生中体质量超标和营养摄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中体质量超标及肥胖的检出率为32.4%,男生(47.3%)明显高于女生(17.7%),学生营养状况较好,学生中水产类和豆类食物摄入不足,按时吃饭、喝汽水次数与体质量超标呈负相关,进食奶制品、吃肉类及蛋类的次数与体质量超标呈正相关。结论应改善医学院校学生营养习惯,为大学生提供均衡营养。  相似文献   
28.
了解北方某城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流行情况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城市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4 008名,进行欺凌行为匿名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类型等学生欺凌行为报告率差异.结果 该市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报告率为12.9%,其中男生为17.6%,女生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038,P<0.01).欺凌他人的报告率为6.5%,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为10.4%.欺凌行为的报告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在初中阶段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x2=14.023,P<0.01).职业中学学生通过手机、网络散布谣言的报告率高于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学生(x2值分别为12.003,7.519,P值均<0.01).单亲/重组家庭学生发生欺凌他人和被他人欺凌的报告率均较高(x2值分别为9.785,14.136,P<0.01).住宿生中被殴打、关黑屋,被破坏物品,威胁、强迫和遭受网络欺凌的比例均高于非住宿生(x2值分别为11.802,5.356,11.793,4.881,P值均<0.01).1.0%的学生同时有4种及以上欺凌他人的行为,1.5%的学生同时遭受4种及以上的欺凌.结论 应动员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建设安全校园,预防欺凌行为的发生,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29.
预防艾滋病关爱HIV感染者师资培训效果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深入探讨学校开展艾滋病(AIDS)预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对81名骨干教师进行2 0学时以预防AIDS、关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为主题的培训,通过前后问卷比较作近期效果评价。结果 受训者知识有较大提高,态度发生正向转变,但不同地区受训者提高幅度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 0 5 ) ;伴随知识提高、态度转变,对学校健康教育需求相应增加。结论西北地区更需加大以关爱HIV感染者为主题、TOT(Trainingoftrainers)模式为主的师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特征,为法定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监测数据,对其发病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结果 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2年最高发病率248.24/10万降至2016年158.57/10万。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率也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最高死亡率0.12/10万降至2016年0.07/10万。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肺结核(16.24/10万)、猩红热(9.39/10万)、乙型肝炎(乙肝)(7.69/10万)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痢疾)(7.15/10万)。年均死亡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狂犬病(0.044 8/10万)、艾滋病(0.027 7/10万)、肺结核(0.008 0/10万)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0.005 9/10万)。同期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75.81/10万)、手足口病(28.55/10万)、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2.41/10万)和流行性感冒(15.67/10万)。报告死亡的病种有手足口病(11例)、流行性感冒(9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和风疹(1例)。大学生、高中生以艾滋病、乙肝、肺结核发病率较高,而小学生、初中生则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结论 2011-2016年全国6~22岁学生人群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学生人群面临传染病防控新的挑战,艾滋病成为大学生人群的流行传染病,肺结核在大学生、高中生人群的流行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