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0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应用DTI-FT导航定位和保护锥体束(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研究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完善而有效的锥体束空间定位和功能保护方法。方法对13例功能区胶质瘤应用1.5T磁共振系统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在功能神经导航中进行纤维束示踪(FT),在导航中确定肿瘤与锥体束界面的标记点,应用自制导航穿刺针、着色明胶海绵对白质内锥体束走行进行空间定位。在空间定位锥体束基础上,应用皮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或唤醒麻醉技术在肿瘤切除中对锥体束功能进行评估监测,保证其正常功能。结果本组锥体束与肿瘤交界区在神经导航中均得到确定,术中在DTI-FT导航下空间定位满意;锥体束功能判定明确者10例。均全切肿瘤,运动功能保持术前正常水平或得到改善。结论联合应用DTI-FT导航、神经电生理或唤醒麻醉技术可确保锥体束功能不出现手术损伤,同时为明确胶质瘤在脑白质内功能性边界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3.
中性粒细胞和炎性介质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扣押和炎性介质对大鼠全肠道缺血再灌注(GIR)后肺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前30 min和再灌注后(POR)3、6、24、48、72 h共6组(n=6),采用夹闭肠系膜前动脉(时间60min)技术复制GIR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各时相点(1)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毒素(LPS)水平的变化;(2)血浆和肺组织的磷脂酶A2(PLA2)和弹性蛋白酶(NE)活性的变化;(3)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4)肺组织湿干重比值(W/D)的变化.结果:成功复制了大鼠GIR模型,GIR损伤可引起(1)血浆PLA2活性和LPS水平的较缺血前明显上升(均P<0.01);(2)再灌注后各时点血浆NE活性和TNF-α水平较缺血前明显增高(均P<0.01);(3)再灌注后各时点肺组织的MPO、PLA2和NE活性较缺血前明显增加(P<0.05或P<0.01);(4)再灌注后各时点肺W/D均显著高于缺血前水平(均P<0.01);(5)肺W/D的变化不仅与血浆LPS、TNF-α、NE密切相关,而且与肺组织中MPO、PLA2也密切相关.结论:大鼠GIR后,血浆LPS、TNF-α和NE大量释放及肺组织中PMN活化、扣押和PLA2的激活促发和加重了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中超前应用时时麻醉诱导、苏醒期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 Ⅰ~Ⅱ级择期开胸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时照组(F组)和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P组),两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其中P组于麻醉诱导前20min和术毕前20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F组麻醉诱导前20 min静注生理盐水10 mL,术毕前20 min静注芬太尼0.1μg/kg.观察诱导前1 min(T0)、插管后1 min(T1)、插管后3 min(T2)、插管后5 min(T3)和拔管前1 min(TT0)、拔管后1 min(TT1)、拔管后3 min(TT2)、拔管后5 min(T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手术时长、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停药时开始计时)、呼之睁眼的时间及对应的异丙酚血浆效应室浓度.记录术后4、6、8、12、24 h的镇痛效果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P组患者的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卒明显低于F组,P组患者的诱导入睡、睁眼及自主呼吸恢复时的血浆效应室浓度高于F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于术前用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可产生明显超前镇痛作用,诱导期及苏醒期平稳迅速,术后安全无呼吸抑制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严重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明确SGB可否成为改善严重创伤后的GR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过度的手段。方法:20%TBSAⅢ度烧伤小鼠分为单纯严重烧伤组(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颈部SGB治疗组(单侧SGB组)、严重烧伤后双侧颈部SGB治疗组(双侧SG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巨噬细胞GR水平及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结果: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烧伤组,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的作用均显著低于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SGB组及双侧SGB组间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释放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或双侧颈部SGB均可成为改善严重烧伤巨噬细胞GR功能、抑制其过度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手段。 相似文献
46.
背景:颈交感神经阻滞促进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稳态的恢复,其能否抑制创伤后应激紊乱导致的内稳态失衡仍不明确。目的:观察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小鼠死亡率的影响,探讨颈交感神经阻滞可否成为严重创伤后续损害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4-02/2005-07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复合伤研究所完成。选择昆明小鼠160只,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80只(仅对动物给予放烧复合伤,颈部注射生理盐水0.3mL)和颈交感神经阻滞组80只(对动物给予放烧复合伤,伤后给予颈交感神经阻滞,1次/d,连续14d)。方法:动物致伤方法:①放射损伤:60Coγ射线5Gy,照射距离1.5m,吸收剂量率(5.17~5.33)mGy/s,全身一次均匀照射。②烧伤:放射损伤后给予20g/L凝固汽油涂于背部燃烧8s造成15%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病理切片证实)。颈交感神经阻滞方法:对大鼠进行双侧颈交感神经阻滞,注射5g/L利多卡因0.2mL,注射后5min观察小鼠是否出现类似于霍纳综合征症状。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动物伤后2,5,7,10,15,20,30d死亡率及伤后7,14,21d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另观察颈交感神经阻滞对放烧复合伤后3,6,14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结果:纳入动物1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对照组比较,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使放烧复合伤后5,7,10,15,20,30d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犤对照组各时相点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22%,32%,54%,74%,82%,90%;颈交感神经阻滞组分别为8%,14%,16%,22%,28%,34%,56%犦。②颈交感神经阻滞组伤后7,14,21d的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犤以21d为例,血红细胞计数分别为23.21×1012L-1,14.58×1012L-1;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87×1011L-1,12.57×1011L-1;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0.65×109L-1,14.58×109L-1犦。③颈交感神经阻滞组伤后3,6,14d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犤以14d为例,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189,365ng/L;白细胞介素1β分别为14,23ng/L;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70,132ng/L犦。结论:颈交感神经阻滞显著降低放烧复合伤动物的死亡率,是治疗严重创伤简单而有效的手段;颈交感神经阻滞降低放烧复合伤动物死亡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抑制过度的炎性反应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47.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目的探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新技术与方法。方法48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术前常规MRI、弥散张力成像(DTI)和fMRI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及功能投射纤维束,以神经导航为前导,在术中全麻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B超定位脑内病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及皮层直接电刺激术(Co-ST)脑功能区定位,并在清醒状态下切除病变。术后随访时间3-42个月。结果16例Co-SEP确定中央沟,42例Co-ST明确运动区,16例Co-ST确定语言运动区;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1个月神经症状好转44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局部神经症状36例;长期局部神经症状加重4例,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无手术痛苦回忆。结论术中全麻唤醒、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术和脑超声技术是切除功能区胶质瘤必备的三项基本技术;术前fMRI与DTI为脑功能区手术提供十分重要信息,神经功能导航为术中功能区定位提供重要前导,综合使用这些现代技术能够在术中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48.
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43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13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神经导航病灶定位术中唤醒麻醉,皮层诱发电位及皮层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在清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获得安全可靠的麻醉唤醒,清醒状态下脑功能区的定位和最大限度地肿瘤切除,其中6例获得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确定中央沟;9例经皮质刺激术明确运动区;4例通过皮质刺激术基本确定语言运动中枢。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功能障碍加重有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0例。1例术中出现癫痫发作,1例在唤醒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脑肿胀;全部患者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对脑功能区胶质瘤运用唤醒麻醉,神经导航病灶定位,皮层电刺激和皮层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技术能较为可靠地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在清醒状态下切除肿瘤实时监测脑功能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最大程度地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49.
静脉输入不同浓度利多卡因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微机辅助输液泵装置持续静脉输利多卡因维持恒定目标血药浓度,观察不同Ct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药效学。输入利多卡因的同时吸入一定浓度的安氟醚,测定安氟醚的MAC,从而推算出静滴利多卡因的麻醉效能。 相似文献
50.
本文报告了42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非手术治疗。结合文献对该疗法的适应征从意识,颅内压,CT扫描三方面提出若干参考标准。并就有关药物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