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乳酸性酸中毒(LA)的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2至2013年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发生LA的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双标准曲线相对定量PCR法测定2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2例患者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乳酸均升高,例1患者血乳酸为4.0mmol/L、例2患者血乳酸最高达31.8mmol/L。例1患者停用替比夫定2个月后血乳酸恢复正常,例2患者及时行连续。肾J往替代治疗后病情改善。2例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线粒体DNA拷贝数测定显示DNA拷贝数较正常对照均减少,例2患者恢复期线粒体DNA拷贝数较急性期增加。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引起LA与线粒体损伤有关,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高度警惕LA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20S蛋白酶体在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80例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应用20S蛋白酶体试剂盒检测20S蛋白酶体活性;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L)-6水平.与1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健康志愿者及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20S蛋白酶体活性分别为(38.26±9.23)、(101.85±27.63) pmol AMC/(s·mg蛋白质),血浆IL-6水平分别为(23.89±6.76)、(72.52±20.71)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S蛋白酶体活性及IL-6水平与年龄、病理类型、体重变化、卡氏评分及临床症状轻重程度有关(P< 0.01),而与性别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卡氏评分及20S蛋白酶体活性是影响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20S蛋白酶体活性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691,P=0.000).结论 20S蛋白酶体在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活性升高,IL-6在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水平上升;205蛋白酶体活性和IL-6水平与年龄、病理类型、体重变化、卡氏评分及临床症状轻重程度有关;外周血白细胞蛋白酶体活性可以作为晚期胃癌病情预后的参考指标,20S蛋白酶体活性与IL-6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3.
恶性淋巴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常伴有免疫功能的异常。既往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恶性肿瘤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治疗、预后判断均有一定临床价值。胸腺肽仅最早应用于重型肝炎患者的免疫治疗,既往研究已发现其在肿瘤治疗中有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笔者观察了61例非霍奇金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并使用胸腺肽α1联合CHOP方案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细胞免疫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4.
尿多酸肽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多酸肽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纯化疗组26例,采用NP(NVB DDP)方案化疗.尿多酸肽联合化疗组19例,NP方案化疗联合应用尿多酸肽静脉滴注4~8周.两组均于化疗前及化疗2周期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单纯化疗组化疗前、后CD3 、CD 4、CD 8以及CD 4/CD 8差异显著(P<0.05),化疗后免疫功能明显下降.尿多酸肽联合化疗组治疗前、后CD 3、CD 4/CD8 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两组化疗后CD 3、CD 4以及CD 4/CD8 比较差异显著(P<0.01),联合尿多酸肽组化疗后免疫功能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和低下,化疗使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降低,尿多酸肽能促进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低剂量氟尿嘧啶(5-Fu)、顺铂(DDP)联合多烯紫杉醇(docetaxel)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和耐受性。方法32例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接受小剂量5-Fu、DDP联合多烯紫杉醇方案化疗。5-Fu 300m∥d,持续静脉泵入,第1~14天给药;DDP5~10mg/d,静滴,第1—5、8~12天给药;多烯紫杉醇35mg/m^2,静滴,第1、8天给药,21d为1周期。化疗2周期以上,以后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和耐受性。全组患者均进行生存期随访。结果3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得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0例,进展(PD)8例,有效率43.8%(14/32)。全组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4—22个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6.5个月。临床受益改善率59.4%(19/3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15.6%(5/32),其余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黏膜炎和脱发等均较轻微。结论低剂量氟尿嘧啶、顺铂联合多烯紫杉醇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疗效较好,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有待于进一步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回顾性分析周剂量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联合低剂量5-氟尿嘧啶、顺铂、亚叶酸(LD-FP)持续灌注治疗21例晚期复治大肠癌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和不良反应.[方法]CPT-1160 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300 mg/m2/d,第1~14天,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顺铂(cisplatin,DDP)5 mg/d静脉滴注,第1~5天,第8~14天;亚叶酸(folinic Acid,CF)100 mg·m2-1·d-1静脉滴注,第1~14天,28 d为1周期,2周期化疗结束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20.0%,临床获益率75.0%,中位疾病进展期(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5个月,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ST)为15个月.主要毒性为胆碱能症状、黏膜炎、迟发性腹泻和粒细胞减少.胆碱能症状及黏膜炎均表现轻微,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4.3%.Ⅲ度迟发性腹泻发生率9.5%.[结论]伊立替康采用每周剂量给药的方式联合LD-FP持续灌注治疗晚期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作用无增加,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7.
摘要:目的斑马鱼原始造血髓系细胞突变体1276的表型鉴定及性状分析。方法利用化学诱变剂N-乙基-N-亚硝基脲诱变野生型AB斑马鱼雄鱼的精原细胞,突变基因组保留传代,采用中性红染液对F3代的胚胎进行细胞化学染色,筛选原始
造血髓系细胞突变体。并通过细胞化学染色及检测不同谱系血细胞标记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其中之一突变体1276进行表型鉴定及性状分析。结果成功筛选1296个F2家族,2140个突变基因组,发现中性红
染色信号异常突变体12个。突变体1276在原始造血阶段,中性红染色全身信号缺失,小胶质细胞标记基因apoe 表达缺失,巨噬细胞标记基因l-plastin,头部表达减少,背主动脉壁腹侧区域表达正常,粒细胞、红细胞均未见异常;在定向造血阶
段,巨噬细胞仍存在异常,但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以及造血干细胞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突变体1276在原始造血阶段,巨噬细胞存在功能障碍,以及不同程度发育及迁徙异常;在定向造血阶段这一性状并未得到代偿。  相似文献   
28.
低剂量5-氟脲嘧啶顺铂联合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剂量5-氟脲嘧啶(5-FU)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小剂量顺铂(DDP)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疗效、毒副反应及临床受益改善情况。方法:5-FU 300 mg/d持续24小时静脉输注;DDP采用5 mg/d连用5天间隔2天;两药持续应用 12~17天,28天为 1周期,至少连用 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全组 20例,CR 0例,PR 7例,有效率(CR+PR)35%,临床受益改善12例(60%)。主要毒副反应为外周静脉炎。结论:低剂量FP方案是一个治疗晚期头颈部肿瘤有效低毒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一代EGFR-TKI治疗后缓慢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继续原药联合阿帕替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就诊的29例经一代EGFR-TKI单药治疗后缓慢进展(疾病控制≥6个月,与以往评估相比,肿瘤负荷较前轻度增加 2分,症状评分 1分),继续原药维持联合阿帕替尼(250 mg/日1次)的晚期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9例患者中,ORR为13.8%,DCR为86.2%,mPFS为5.470个月(95%CI 4.367~6.573个月);常见的药物相关毒性反应是高血压、乏力和蛋白尿,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其中4例经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稳定,出现病灶增大,但未达到疾病进展的患者,未换其他治疗方案,而是将阿帕替尼的用量加至500 mg/日1次,病灶再次稳定或缩小;L858R突变患者的mPFS比19号外显子缺失者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一代EGFR-TKI治疗后缓慢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原药维持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有效,且具有可接受可控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地榆升白片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7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40例及联合组39例,化疗组应用标准CHOP方案行单纯化疗;联合组在化疗基础上口服地榆升白片0.4g,3次/d,第1~14天。两组均接受2周期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和自然杀伤能力指标CD56^+水平,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除CD;水平高于对照组,余均低于对照组;化疗组各项免疫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联合组与治疗前和化疗组治疗后比较,CD4^+、CD56^+、CD4^+/CD8^+值明显升高(P均〈0.05),CD8^+明显降低(P〈0.05),CD3^+无明显变化。结论T细胞亚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受到抑制,地榆升白片治疗能提高此类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化疗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