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出现非预期妊娠事件,有些试验药物可能会给受试者及其子代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针对Ⅰ期临床试验发生的1例妊娠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研究团队共同寻找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逐一制定解决措施,形成有效的防范流程和预防策略,并将该有效流程和措施应用到后续12项Ⅰ期临床试验项目中,经评价和验证取得良好效果,对今后预防该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8例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对其血清进行脂联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APN水平(7.42±2.63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3.12±2.87mg/L),而hs—CRP(9.62±3.12m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2±0.44mg/L),两者之间呈负相关(r=-0.38,P〈0.05)。结论检测hs—CRP和APN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广州市越秀区居民近年主要死因构成、重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疾病谱的变化,为制定今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08年广州市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5年越秀区居民死因构成前5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52.57/10万,其次是肝癌,死亡率为27.19/10万。结论广州市越秀区居民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其中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首位。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致死亡病例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意外伤害死亡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越秀区第3次死因回顾性调查资料和2006-2010年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采用DreathReg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的意外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4—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意外伤害死亡1555例,意外伤害死亡率为23.41/10万。死因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意外跌倒(占25.79%)、自杀(占21.29%)、交通事故(占18.14%)、其他(占16.46%)、意外中毒(占11.25%)、被杀(占3.28%)、溺水(占2.64%)、火灾(占1.16%)。0~14岁年龄组死亡以意外跌倒(占16.28%)和溺水(占16.28%)为主,15~59岁年龄组以自杀(占23.97%)和交通事故(占20.22%)为主,360岁年龄组以意外跌倒(占40.23%)和自杀(占18.95%)为主。各类意外伤害的死亡率除了溺水和火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或P〈0.05)。结论应针对意外伤害的死因谱、年龄结构、性别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生存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5.
广州市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居民艾滋病的知识与态度情况,为进一步实施社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3 156名16岁以上社区居民的艾滋病知信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对共用注射器吸毒认知率最高83.14%;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的认知正确率分别为79.15%、82.16%和72.53%,但对非传播途径的认知正确率较低,蚊虫叮咬和共用坐厕分别为27.88%和52.41%。近半数认为自已艾滋病知识不足,78.83%的受调查者是从电视获得HIV病知识;接受宣传服务以社区张贴海报者最多31.75%。艾滋病自愿检测知晓率及检测率分别为26.65%和3.99%;对艾滋病的恐惧是最主要的态度问题。结论必须深化普及社区居民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大众媒体和社区宣教相结合,引导广大居民正确对待艾滋病,减少恐慌和歧视。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现阶段胆石病的外科治疗模式。方法胆石病患者626例分别采用开腹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乳头扩约肌切开取石(EST)或网篮套石、术中或术后胆道镜,或联合治疗方式。结果本组LC 562例,8例(1.38%)中转开腹。胆囊结石并轻度胆管扩张或黄疸22例中,7例直接行LC,15例先行ERCP。胆囊结石并胆总管或肝总管结石68例,作十二指肠镜,EST,或网篮套石,63例(92.5%)成功取尽结石并行LC。肝内胆管结石48例全部施行开腹手术,术中均联合用胆道镜取石。全组病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在胆石病的外科治疗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内镜或是单独应用,或是与手术相结合,或是相互联合的治疗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各种胆石病的治疗效果,在有条件的医院,这种胆石病治疗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无症状胆囊结石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无症状胆石病患者与正常人胆囊排空功能.方法B超测量多个时相胆囊长径、横径、前后径,用椭圆形体积公式计算胆囊容积.结果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明显降低,FV和R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胆囊排空率则较正常人降低.以对照组平均RF 2SD值(32.3%)为界限,将病例组分为胆囊收缩正常组(n=8)和收缩减弱组(n=12),与收缩正常组比较,收缩减弱组RV增大,胆囊排空率降低,但EV却明显下降.结论无症状胆囊结石病患者的胆囊排空功能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8.
刘翔翊  罗不凡  杜琳  林国桢  戴丽萍  翁帆 《河北医学》2008,14(12):1455-1458
目的:评价广州市开展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工作的质量。方法:采用国家统一要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对我市调查点进行分析。结果:调查过程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要求;死因不明的比例符合国家要求;粗死亡率符合国家要求。结论:调查工作真实反映了调查点的情况。调查过程和结果客观、可信、科学。  相似文献   
29.
目的:了解广州市东山区居民食用盐碘含量及妇女婴儿的碘营养状况。方法:按街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2001年采样161份,2002年128份,抽取妇女、婴儿尿样70份测定含量。结果:2001年碘盐(X±S)22.76±9.70,合格率为65.22%,非碘盐率6.83%;2002年测出均数31.43±9.56,合格率92.97%,非碘盐率6.25%,尿碘<100ug/L,占总检测数的15.71%(11/70);哺乳期婴儿、育龄妇女、哺乳期母亲、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是328.80,262.00,222.90,179.30ug/L;哺乳期婴儿尿碘>700ug/L人数占35%。结论:2002年碘盐合格率比2001年有明显提高,有6%非碘盐存在,应关注婴儿碘过量问题。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估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浓度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84例AMI患者、40名健康对照者以及AMI患者治疗后第3d、第7d血清NT-proBNP水平。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0 d,观察随访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AMI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T-proBN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随着NT-proBNP水平增高,MACE发生率增多,NT-proBNP>2376.23 ng/L组患者随访期内出现MACE的例数明显高于NT-proBNP≤2376.23 ng/L组(P<0.01);治疗前、后NT-proBNP水平与患者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密切相关,治疗前,≤30d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第3d,≤30d死亡组NT-proBNP水平高于治疗前及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第7d,非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d,亦低于2个死亡组(P<0.01);31d~180 d死亡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AMI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密切相关,观察AMI患者早期血清NT-proBNP水平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预后和死亡风险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