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我科近期收治2例多发肋骨骨折伴乳糜性胸腔积液患者,其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均同传统意义上的乳糜胸不尽相同。现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48岁。因交通事故致左侧胸背部疼痛1 d入院,诊断为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左侧少量液气胸,入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血管细胞结合折叠-支架培养模式来获得完全自身心血管新生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人体大隐静脉和升主动脉血管壁组织培养出的细胞种植于15cm培养碟中,经过4周的培养,将获得的细胞薄膜折叠成4层,固定于支架上,再经过4周的培养,获得来源于静脉或动脉血管壁的完全自身组织.比较二种来源的新生组织的组织学、超微形态学、DNA含量、胶原含量的差异.结果经过4周的培养,二种来源的细胞都形成含有多层细胞的薄膜;再4周的培养后,折叠-支架培养模式得到的组织比非折叠-支架培养的组织更有弹性,形态学上更均一致密,有更多的细胞外基质生成,虽然DNA含量低于后者,但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动脉和静脉来源的细胞经折叠-支架培养得到的组织,其胶原含量分别达到人体心包的82%和42%.结论仅以血管细胞结合折叠-支架培养模式来获得完全自身心血管新生组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血管细胞结合折叠-支架培养模式来获得完全自身心血管新生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将人体大隐静脉和升主动脉血管壁组织培养出的细胞种植于15cm培养碟中,经过4周的培养,将获得的细胞薄膜折叠成4层,固定于支架上,再经过4周的培养,获得来源于静脉或动脉血管壁的完全自身组织。比较二种来源的新生组织的组织学、超微形态学、DNA含量、胶原含量的差异。结果 经过4周的培养,二种来源的细胞都形成含有多层细胞的薄膜;再4周的培养后,折叠-支架培养模式得到的组织比非折叠-支架培养的组织更有弹性,形态学上更均一致密,有更多的细胞外基质生成,虽然DNA含量低于后肯,但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后者;动脉和静脉来源的细胞经折叠-支架培养得到的组织,其胶原含量分别达到人体心包的82%和42%。结论 仅以血管细胞结合折叠-支架培养模式来获得完全自身心血管新生组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有关心力衰竭辅助循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较多,但在该背景下对肾脏组织的形态学分析却鲜有文献涉及.目的:建立绵羊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在此背景下于国内首次观察搏动性导管泵短期辅助后缺血一再灌注肾脏的形态学改变.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7/2004-04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研究室完成.材料:搏动性导管泵由欧洲人工脏器协会主席、荷兰Groningen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搏动性导管泵发明者GerhardRakhorst提供.方法:取10只绵羊进行左心衰竭诱导,建立肾缺血一再灌注模型,建模成功后开始搏动性导管泵辅助,辅助持续3 h.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心力衰竭前、心力衰竭时及辅助后每隔45 min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辅助3h后取肾脏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10只绵羊中7只成功支持达到规定的时间.成功的7只绵羊在支持期间血流动力学逐步恢复并趋向稳定,血压接近正常的基线值.光镜和电镜检查发现肾脏缺血一再灌注后轻度的急性改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球细胞数量增多,血管扩张充血,肾曲管上皮水肿变性;肾髓质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结论:急性心力衰竭绵羊经短期辅助后虽恢复了血流动力学指标,但肾脏病理改变依然存在,提示在辅助循环期间,仅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来判断肾功能的预后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型猪体外并行循环模型的建立及管理.方法 小型猪12例,全麻诱导插管后,开放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并于建立体外循环前与建立体外循环后每1h监测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中心静脉压以及红细胞比积.结果 体外循环建立前后监测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小型猪并行体外循环在实验中具有稳定性,可作为CPB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牛心包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脱细胞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对比去污剂-酶消化法、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去氧胆酸钠法去除新鲜牛心包组织上细胞的效果和保护基质的能力,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构建提供较满意的平台。方法应用3种方法处理新鲜牛心包组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和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改变;用热皱缩实验、拉力测试观察基质的物理性能变化;用DNA抽提比较脱细胞前后细胞数量差异。结果3种方法均能完全去除细胞,与去污剂-酶消化法比较,另2种方法对基质破坏明显。结论去污剂-酶消化法脱细胞效果好,且有良好的保护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瓣膜手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917例瓣膜手术病人的术前、术后中长期随访的临床资料.经t检验、X<'2>检验、Logistic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经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结果 本组术后住院病死率5.12%.随访805例,失访112例,晚期死亡33例.随访最短6个月,最长10年.结论 手术时机的选择、对缺血性二尖瓣和中度以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行适当处理、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方案是应当重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采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CABG)治疗 6h内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失败和左冠状动脉主干 (LM )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2月分别对 9例 6h内AMI、2例PTCA失败和 9例LM严重狭窄的患者行ECABG手术。结果 平均移植血管桥(2 .6± 0 .7)支 ,心脏自动复跳 17例 ,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 (IABP) 7例 ;体外循环时间为 (10 9± 2 3)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78± 17)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2 0± 13)h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肾功能衰竭行急诊血液透析 2例 ,院内感染 9例 ,心低排血量 8例 ,难治性心律失常 6例 ,脑血管意外 1例 ,胸骨感染 1例 ,下肢感染 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心肌梗死 ,无再次手术止血。平均随访 (16 .4± 4 .3)个月 ,仅 1例于术后 2个月出现反复右心功能衰竭症状 ,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 ,对 6h内AMI、LM严重狭窄和PTCA失败的患者行ECAB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ff-pump occlusion of trans-thoracic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OPOTTMIS)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OPOTTMIS治疗92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54例;年龄3 ~56岁;体重8.0~54.5 kg.其中ASD 52例,VSD 26例,PDA 14例,术后3个月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3个月后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91例成功实施OPOTTMIS,1例筛孔状ASD中转开胸手术,总成功率为98.9%.1例(1.1%)成人PDA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第2天死亡.4例残余少量分流(2例ASD,1例VSD,1例PDA),ASD和VSD各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穿刺点处活动出血二次开胸止血治愈ASD和VSD各1例.术后72 h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例).围术期无心脏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及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4年,90例心电图检查均未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检查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无明显左室流出道和降主动脉血流受限,VSD和PDA各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PDA心脏较术前扩大,均无中度以上心脏瓣膜反流.心功能NYHA Ⅰ~Ⅱ级.结论 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POTTMIS)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utilizing vascular cells combined with folded and framed culture model to develop completely autologous human tissue without using any scaffold material under the principles of Tissue Engineering. Methods Human vascular cells cultured from ascending aorta (group A ) and saphenous vein (group B) were seeded into 15cm-dishes (each n = 12 ) and cultured to form cell sheets over a period of four weeks with 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lmmol/L L-ascorbic acid 2-phosphate. Thereafter, cell sheets (6 samples of each group) were four-layer folded and cultured in a newly developed frame device for additional four weeks. Controls remained under standard culture conditions. Tissue development was evaluat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biochemical assays. Results The formation of multi-layered cell sheets and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were observed in each group after the initial four weeks. Analysis of the folded and framed neo-tissue revealed a solid structure with increased matrix formation and tissue organizatio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s after additional four weeks. DNA assay indicated significantly lower cell proliferation infolded and framed cell sheets than in that of unframed counterparts. Yet hydroxyproline assay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collagen content in the framed aortic and venous derived tissues, which contained 82% and 42% that of human pericardium. 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o obtain completely autologous human cardiovascular tissue with the alternative new approach. Numerous issues including improvement of mechanical strength of neo-tissue remain to be investing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