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党委开展伦理查房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长江 《中国医院》2008,12(4):33-34
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实施伦理查房的做法和体会,指出伦理查房是医院管理人员遵循伦理道德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关注并维护患者的权益的有效措施,其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菝葜、土茯苓和土萆薜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方法对药材性状相似的三种药材菝葜、土茯苓和土草醉进行定性鉴别。方法应用TLC对菝葜、土茯苓和土草薜水解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表明菝葜、土茯苓和土草醉均含有β-谷甾醇。菝葜含有薯蓣皂苷元,可能含有菝葜皂苷元;土茯苓和土草醉不合薯蓣皂苷元或量微,可能含有菝葜皂苷元。结论三者既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又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3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组织bFGF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GAPDH作为参照,以RT-PCR对处于乙肝病毒(HBV)不同感染状态的体外培养肝细胞系以及人肝脏活检组织bFGF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在细胞水平和肝脏组织学两个层面上,HBV感染可影响bFGF的表达水平.正常肝细胞L02和持续性感染肝细胞HepG2.2.15细胞的bFGF/GAPDH分别为0.77±0.20、1.01±0.09;而在感染HBV患者肝组织和对照组其bFGF/GAPDH分别为0.78±0.14、0.50±0.14.持续性感染者bFGF表达量>未感染bFGF表达量 (P<0.05).结合临床病理显示:bFGF/GAPDH与纤维化组织学评分(HAI-F)呈正相关(r=0.3645,P<0.01).结论 bFGF在乙型肝炎持续性感染中表达上调,与疾病转归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肝活检组织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探讨α-SMA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RT-PCR对CHB活检组织的α-SMA进行半定量,结合肝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对CHB患者的肝组织α-SM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在基因水平上,轻度CHB患者α-SMA/β-actin为0.126±0.032,与中度(0.323±0.099,P=0.001)和重度(0.410±0.103,P=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CHB患者中,中度和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免疫组化显示:在CHB肝组织,α-SMA主要与坏死性炎症反应有关,贮脂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表达α-SMA较强。CHB轻度组(G1/G2),α-SMA表达于坏死性炎症反应部位;CHB较重组(G3/G4),则表达于坏死区及其相邻的肝实质表达明显增加,且Kuppfer细胞明显增多。结论 HBV慢性感染状态下,α-SMA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与肝脏患者的CHB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5.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树立医院良好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医院紧紧围绕“质量、安全、服务、费用”四个方面,以服务满意、技术满意、环境满意为目标,在促进医院内涵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树立了医院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6.
乙型肝炎肝窦病变的体视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乙型肝炎(HB)病变中,肝窦病变与肝血管病变及肝纤维化和预后密切相关[1-7].研究肝窦病变的量化指标与HB及肝硬变的关系,对了解肝内微循环状况及其病理机制、实施治疗、判断预后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慢性HBV携带者(ASC)肝组织凋亡指数及Fas、FasL的表达,探讨肝细胞凋亡在ASC肝组织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HBV携带者患者120例,并进行肝组织活检.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技术进行肝细胞凋亡情况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中的Fas、FasL.结果 120例ASC肝组织完全正常者仅占11%,轻度肝炎组占59%,而中、重度肝炎组占30%.ASC患者的凋亡指数(AI)随着炎症程度加重而升高,正常组为1.50±1.04,而中度组、重度组分别为11.33 ±1.51和17.67 ±6.42,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as、FasL表达程度随炎症活动度加重而增强,尤其在汇管区周围碎屑状坏死区及周边小叶更明显,正常组基本无表达,而轻度组以无表达或阳性表达为主,仅见于界面炎症区的肝细胞及淋巴细胞上;中、重度肝炎组Fas、FasL则均为阳性及强阳性表达,除界面炎症区外,肝小叶中也弥漫分布.Fas强阳性表达率在中、重度组分别为34.8%和69.2%,FasL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和53.8%,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组(P<0.05),同时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Fas、FasL表达程度随炎症活动度加重而增强,两者间明显相关.结论 肝细胞凋亡在ASC肝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文章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某三甲综合性医院400名职工匿名问卷调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较科学客观的评价了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并得到了一个具有较好信度与结构效度指标的医院文化量表,以期初步建立医院文化的评价模型,为医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慢性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肝组织Fas和Fas配体(FasL)的表达和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方法对120例ASC行肝穿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Fas和FasL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Fas水平。结果120例ASC肝组织完全正常者仅占11%,轻度肝炎占59%,而中、重度肝炎占30%;表现正常的肝组织无Fas和FasL表达,轻度肝炎肝组织多无表达或仅限于界面炎症区的肝细胞及淋巴细胞阳性表达,而中、重度肝炎肝组织Fas和FasL多为阳性,Fas强阳性率分别达34.8%和69.2%,FasL强阳性率分别达30.4%和53.8%,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炎症组(P〈0.05),同时中、重度肝炎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分布除界面炎症区外,肝小叶中也弥漫分布;肝组织表现正常的ASC血清sFas水平为(1.68±0.33) ng/L,而轻、中、重度肝炎患者则分别为(2.58±0.31)ng/L、(3.94±0.21)ng/L和(5.94±0.26)ng/L,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F=218.01,P〈0.01),各组间sFas水平也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Fas和FasL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在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病变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0.
四氯化碳诱导鼠肝血管生成因子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CCl4诱导鼠肝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与肝纤维化(LF)及肝硬变(LC)病变的关系.方法SD雄性6mo龄鼠50只,随机分成2组,40只用于造模,10只为对照.实验鼠以3 mL·kg-1皮下多点注射500 mL·L-1CCl4(用液状石蜡配制),2次·wk-1.对照组不处理.分别于实验2,5,8及12wk解剖造模鼠10只,作冰冻、石蜡切片及VEGF,α-SMA及ⅧR Ag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实验2 wk鼠体质量略下降而肝质量增加,5 wk始肝质量下降,至8 wk~12 wk最明显(P<0.01),且肝表面伴结节形成,组织学证实已发生LC.免疫组化显示,在实验2 wk VEGF阳性肝细胞局限于病变周围,部分肝窦内皮细胞α-SMA,ⅧR Ag示阳性表达,以后随肝血管病变加重而上述因子表达强度及分布范围渐增加,提示两者关系密切.结论肝细胞在LF及LC发展中担当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