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腹盆部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对6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的腹盆部DSRCT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CT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较大肿瘤内可见坏死、囊变区,6例均可见多少不等钙化灶;增强扫描3例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可见多发条状明显强化血管影。结论腹盆部DSRC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当青少年患者腹盆部出现多发大小不等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可提示DSRCT的诊断,确诊仍需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不同摄影条件下对乳腺体模病灶的检出率。方法对ACR-156体模及MPW-01体模进行DBT,使用有机玻璃板组合模拟5个不同厚度,首先采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AEC)进行曝光,然后保持相同管电压值,管电流设为AEC曝光时的80%、60%、40%和20%。比较不同厚度、不同曝光条件下辐射剂量及病灶检出率。结果随管电流下降,平均腺体剂量和皮肤吸收剂量及总体病灶检出率下降(P均0.01);相同厚度下,管电流降低20%时,肿块样病灶及钙化样病灶检出率下降平缓甚至无明显变化,纤维样病灶检出率下降较明显,管电流降低20%时,各病灶检出率均随管电流下降而下降;厚度增加对肿块样病灶检出率有一定影响。结论乳腺筛查中适当降低管电流可有效减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病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乳腺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癌(DCIS-MI)的临床、X线及病理表现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及DCIS-MI患者的临床、X线及病理学资料,其中DCIS组93例(96侧),DCIS-MI组40例(40侧)。结果 DCIS组49侧(49/96,51.04%)、DCIS-MI组10侧(10/40,25.00%)触诊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组淋巴结转移均为阴性,DCIS-MI组4侧(4/40,10.00%)前哨淋巴结转移,7侧(7/40,17.50%)腋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X线主要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CIS组单纯钙化比例较高(41/96,42.71%),DCIS-MI组钙化伴局灶性不对称/肿块比例较高(24/40,60.00%);两组钙化形态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CIS组钙化形态主要呈细小多形性(39/57,68.42%),成簇(25/57,43.86%)及段样(31/57,54.39%)分布,DCIS-MI组钙化形态多呈线样分支状(14/27,51.85%),段样(18/27,66.67%)分布。两组病灶最大径、组织学分级、分子亚型及Ki-67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IS与DCIS-MI临床表现、X线征象及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差异,DCIS-MI更具浸润性癌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病种分布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本院11年间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56例,分析其发病情况及影像学主要表现。结果: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共56例,按其发生比例依次为骨髓瘤(包括单发及多发性骨髓瘤)34例(占60.7%),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及原发性骨淋巴瘤各6例(分别占10.7%),骨肉瘤2例(占3.6%),恶性骨母细胞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占1.8%)。主要影像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48例)或混合性骨质破坏(6例),软组织肿块或肿胀(22例),病灶边界清楚(35例),边界模糊(21例);出现瘤骨或钙、骨化(9例),少数可出现骨膜反应(4例)。结论: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种类较多,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综合影像检查可提高对各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乳腺肉瘤的X线和B超特征,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X线、超声征象.结果 8例乳腺肉瘤中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血管肉瘤各1例,低度恶性腺肌上皮瘤2例,恶性淋巴瘤4例.X线表现为孤立性类圆形或分叶形肿块、融合团块或弥漫性浸润,超声为不均匀低回声肿块,大部分形态不规则,血供丰富.结论 乳腺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为非特征性,与叶状肿瘤、黏液腺癌等边界清楚的实性病灶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对可疑病灶行切除活检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