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3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为观察法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观察法作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评价彭咏梅王穗芬徐秀刘湘云早期筛查听力障碍,目前在我国仍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其原因有:(1)国际先进的诊断性检查方法,如ABR、OAE等投资大、专业性强、费时、费用贵,难以在基层普及;(2)行为测试方法在国内虽有运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动物模型及细胞学水平研究提出雷特综合征(RTT)存在神经元发育不成熟及连接障碍,但在RTT患儿中大脑白质发育及连接情况不明。 目的:利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RTT患儿白质参数指标异常情况及与疾病严重度和发育水平的相关性。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符合典型RTT诊断,存在MECP2基因突变或缺失,行MR常规扫描、Griffith精神发育量表-中文版(GDS-C)测评和RTT严重程度评分(RSSS)的2~6岁患儿为RTT组,以与病例组同期在我院儿保科及神经内科因主诉头晕、头痛就诊并行头颅MR平扫未发现局灶性或者弥漫性颅内病变且行中国常模标准化量表丹佛发育筛查(DST)结果为正常的2~6岁女孩为对照组(TD组)。GDS-C、RSSS和DST测评均在我院儿童保健科完成,测评时间与MR检查相距≤1个月。统一使用我院MR设备,设定DTI序列行MR扫描并获得DTI的4项参数,利用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学(TBSS)进行统计学分析,获得两组间参数差异及定位脑区。 主要结局指标:RTT白质异常脑区与RSSS和GDS-C各能区的相关性。 结果: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RTT组22例、TD组23例进入分析,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T组RSSS 测评5.5±1.33,GDS-C总发育商(DQ)15.8±6.8,其中运动能区发育商(ADQ)为30.2±10.6、个人-社会能区发育商(BDQ)为14.6±9.1、听力-语言能区发育商(CDQ)为15±7.7、手眼协调能区发育商(DDQ)为9.9±6.2、表现能区发育商(EDQ)为9.2±3.9。TD组DST测评总DQ为94~118 (103±7)。各向异性(FA)值RTT组低于TD组,平均弥散量(MD)值和径向弥散率(DR)值RTT组高于T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轴向弥散率(DA)值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I白质TBSS分析结果(FDR校正,P<0.05):RTT组较TD组FA值减低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的辐射线额部及压部、双侧上纵束、左侧下纵束、内囊后肢及钩形束;RTT组较TD组MD值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体部;RTT组较TD组DR值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膝部、压部及右侧矢状层;RTT组较TD组DA值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胼胝体体部和压部。RTT的RSSS得分与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和左侧上纵束的FA值呈负相关,与胼胝体体部MD值、DR值和DA值呈正相关。内囊后肢FA值与GDS-C总DQ、A~E能区的DQ均呈正相关。右侧矢状层DR值与GDS-C总DQ、A~E能区的DQ均呈负相关。 结论:RTT儿童可能存在胼胝体发育不良、大脑广泛性连接障碍及皮层下-皮层环路的结构和连接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口运动评估量表在国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30位婴幼儿,分为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组、生长发育正常组和脑瘫组,应用口运动评估量表评估其口运动功能,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量表的二人信度r为0.917~0.987,均P<0.001.脑瘫组、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组口运动异常比例分别为100.0%和34.5%,明显高于生长发育正常组的5.5%.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组婴幼儿的口运动平均分为2.93,生长发育正常组为1.12,脑瘫组为5.33(F=72.01,df=2,P<0.001),用scheffe差别检验法,3组间均数的差异在P<0.05的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运动评估量表的操作评分简单易行,评估项目客观,在我国的引入和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太原市居民糖尿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太原市某社区的715名年龄在20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居民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只有46.06%;20岁至29岁年龄段的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最高,为51.9%;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者的知晓率33.8%,本科50.6%,硕士及以上的为52%,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对糖尿病的知晓率越高。结论:太原市居民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不利于糖尿病的防治,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应用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MS/MS)技术进行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遗传代谢病(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IEM)筛查,了解ASD患儿的高发IEM病种,并探讨IEM与儿童ASD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MS/MS技术对2010年11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根据DSM-Ⅳ诊断标准确诊的95名ASD患儿的血液样本进行IEM筛查。结果 1名(1.95%)患儿存在苯丙酮尿症,1名(1.95%)患儿戊二酸血症-II型不能除外,其他患儿(96.1%)均不存在本研究所涉及的IEM。结论本研究为晚诊断的苯丙酮尿症与ASD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案例支持,苯丙酮尿症可能是儿童ASD的共患病之一;戊二酸血症-II型与ASD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对于IEM高危患儿、特别是生后未行新生儿筛查的ASD患儿,及时地进行IEM筛查对于全面诊断和治疗ASD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临床儿童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病毒性肝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了有效的针对性护理,使得病情得到了有效稳定,身心也得到了保护,提高了治疗效果。结论在临床上,针对病毒性肝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实施有效护理,是避免病毒感染范围再度扩大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172例男性结节型疥疮的观察,不仅发现了结节上的隧道,更重要的是对疥螨卵壳的形态、卵壳与隧道的关系及卵的孵化过程做了初步的探讨。材料与方法检查172例男性结节型疥疮患者,年龄5—68岁,病程6—120d。用无齿镊子夹取结节上隧道全程组织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birth weight infant, ELBWI)不同时期神经发育损害发生的变化趋势。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05年10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治并救治成活的VLBWI和ELBWI, 纠正胎龄18~42个月, 完成贝莉婴儿发育量表-Ⅱ(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Ⅱ, BSID-Ⅱ)的患儿有143例, 按入院时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入院的患儿, 共54例;第二阶段为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入院的患儿, 共89例。比较两个阶段患儿的神经发育预后情况。结果 两个阶段的研究对象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布上均相似。第一阶段患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得分(88.6±19.2)显著低于第二阶段(97.0±14.6)(P=0.004);第一阶段患儿智力发育指数<70的发生率(14.8%)显著高于第二阶段(3.4%)(P=0.014)。第一阶段患儿总体神经发育损害的发生率(22.2%)高于第二阶段(13.5%), 脑瘫发生率(9.3%)高于第二阶段(2.3%),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得分(83.6±16.1)低于第二阶段(85.0±13.6),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70分的发生率(16.7%)高于第二阶段(12.4%), 但这几个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生和家长均应重视VLBWI和ELBWI的出院后随访及早期干预, 以改善患儿的神经发育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的特点。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入组孤独症谱系障碍组12人;正常对照组12人。对所有对象进行5个不同空间频率刺激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测试。结果 1) 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潜伏期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振幅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均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中P100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表明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觉中枢的信息处理存在着异常,视觉传导通路中小细胞通路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