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篇 |
出版年
2012年 | 1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8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去势对骨折早期愈合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去势大鼠股骨骨折模型愈合早期骨痂的组织学、骨密度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BMP-2)合成变化的观察.探讨骨质疏松骨折早期愈合过程的变化。方法 将6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3个月后制成股骨干骨折模型.伤后不同阶段处死.分别进行组织学、骨密度以及TGF-β1,bFGF,BMP-2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结果 大鼠去势后3个月全身骨密度检查证实去势组骨质疏松形成。骨折后第3d两组均开始形成原始骨痂;第4~6周,去势组骨痂比对照组少,且软骨痂比例较高.骨密度较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两组间bFGF、BMP-2的表达与分布、高峰出现与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去势组骨小梁附近表达TGF-β1的成骨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骨质疏松使大鼠骨折早期骨痂的数量与质量降低,自软骨性骨痂至骨性骨痂演变过程减缓.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与BMP-2、bFGF的表达无明显关联。TGF-β1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可能是引起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2.
实验证实,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具有极强的骨诱导活性。基因治疗是一种将遗传信息转移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合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治疗方法。活体外(ex vivo)技术指从患者提取特定的细胞,在体外将DNA转导入细胞,然后再将基因处理后的细胞移入目标部位;而活体(in vivo)技术则是将目标基因通过载体(包括 相似文献
63.
哈氏棒和狄克氏钉联合治疗脊柱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将哈氏棒与狄克氏钉结合应用治疗31例脊柱骨折脱位、认为两者的结合应用不仅充分作用于脊柱后柱,亦部分作用于脊柱前、中柱、增加了哈氏棒的水平作用力和抗旋转能力,有益于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和固定,使手术相对节段化,操作简便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后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动态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用DTNB显色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53例患者伤后第1,3,7天的血清ChE、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记录ISS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 Ⅲ)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伤后血清ChE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持续下降,与APACHE Ⅲ及ISS呈负相关.血清ChE活性在ISS≤25分组先下降后恢复,ISS>25分组持续下降,在死亡和生存组均持续下降.伤后第1天与血清ChE变化显著相关的是HCT、PAB、TRF,第3天与TRF、ALB、CRP相关,第7天与PAB、CRP、ISS、TRF相关.结论 血清ChE活性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监测多发伤伤情,肝脏合成、血液稀释、炎症反应可不同程度影响其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6.
颈椎前路增高植骨对老年人颈神经根管形态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老年人颈椎前路增高植骨后3—4颈椎(C3—4)和5—6颈椎(C5—6)神经根管形态改变。方法:取老年人颈椎标本10具,摄X线片,然后进行CT平扫,三维重建C3—4、C5—6神经根管。所有标本均在C3—4和C5—6节段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ACDF),取同标本胸椎椎体增高植骨2.5mm。术后于术前同等条件下重建颈椎相关神经根管。实验统计数据包括:颈椎椎间盘前方高度、后方高度、神经根管高度、神经根管内口、外口面积及周径。结果:实施手术节段20个,C3-4、C5-6各10个。术后C3—4、C5—6神经根管分别增高11.2%、7.8%,C3—4神经根管内口、外口面积分别增加22.5%、23.3%,C5—6神经根管内口、外口面积分别增加18.2%、25.0%,C3—4神经根管周径内口增大11.0%、12.4%,C5—6神经根管周径内口、外口分别增大10.9%、17.0%。结论:在体外进行老年人ACDF并增高植骨2.5mm,有效地增加了双侧颈神经根管的高度以及内、外口的面积和周径,该术式能使相应神经根管得到扩张。 相似文献
67.
目的:介绍坐位下行颈椎椎板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俯卧位组15例和坐位组26例比较其在颈椎椎板成形术中的出血色、输血量、输液量、手术时间及术后症状改善率。结果:两组输液量和术后改善率无明显差异,而坐位组较俯卧位组的术中出血量少,输血量少及手术时间短。结论:在坐位下进行颈椎椎板成形术具有手术操作方便,术野显露良好,手术时间短.术野出血量少和安全等优点,是颈椎椎板成形术较为理想的手术体位。 相似文献
68.
应用三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法(Cloward法、类Robinson法和撑开植骨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9例,通过手术前后影象学资料比较及临床疗效观察,对各手术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提示,前二种术式术后椎间高度和椎间孔变小、颈椎前屈增加,而撑开植骨术能使椎间高度和椎间孔增大,并能维持颈椎生理弧度。三种术式疗效优良率分别为67%、69%、80%。作者认为撑开植骨法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69.
去卵巢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与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去势大鼠股骨颈力学强度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的时序性变化.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行去势术(OVX组)和假手术(Sham组),术后0、3、6、9、12、15、18、21周动态测量股骨颈骨矿物密度(BMD)、股骨颈最大抗压力和近段髓腔面积大小.结果:去卵巢后6周OVX组大鼠股骨颈BMD较Sham组低15%,分别为(0.195±0.028) g/mm2和( 0.225±0.036) g/mm2(P=0.03);去卵巢后9周OVX组大鼠股骨颈最大抗压力较Sham组低10%,分别为( 89.6±7.7 ) N和( 96.7±7.5 )N(P=0.05 );髓腔面积在去卵巢后15周两组间开始出现差异,分别为( 3.834±0.115 )mm2和( 3.713±0.114 ) mm2(P=0.03).结论:大鼠去势后股骨颈骨量减少,生物力学强度下降和股骨近段髓腔面积扩大,而且髓腔面积的扩大晚于生物力学强度的下降.这可能成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假体松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0.
介绍了手术并发症报告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包括报告范围、报告方式、报告时限、数据管理、监督及反馈制度等,描述了实施结果及其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积极作用,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建议,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