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8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3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3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02篇
内科学   127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篇
外科学   211篇
综合类   739篇
预防医学   333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559篇
  7篇
中国医学   303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223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63年   6篇
  1960年   9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文题释义: 骨碎补总黄酮:是由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骨碎补总黄酮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分化。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类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真核生物中,是皮肤发育过程中出现最早的分子信号,调控毛囊的生长发育和毛囊干细胞的迁移分化。β-catenin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是Wnt信号通路激活的一种重要的上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能够进入细胞核内传递Wnt信号,进一步激活靶基因开始转录,启动细胞增殖周期。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纳米骨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探究骨碎补总黄酮联合纳米骨材料对MC3T3-E1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方法:将MC3T3-E1细胞与纳米骨材料共培养,选取100 mg/L和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进行药物干预,以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为阳性对照组。分组如下:①正常组;②DKK1组:Wnt通路抑制剂DKK1      (0.1 mg/L)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③DKK1+转化生长因子β组;④DKK1+10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⑤DKK1+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⑥DKK1+纳米骨+转化生长因子β组;⑦DKK1+纳米骨+10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⑧DKK1+纳米骨+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在干预24,48 h后收获细胞,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Wnt/β-catenin通路中Wnt与LRP结合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LRP5、Gsk-3β、Cyclin D1、RUNX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显示DKK1+转化生长因子β组、DKK1+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DKK1+纳米骨+转化生长因子β组、DKK1+纳米骨+250 mg/L骨碎补总黄酮组棕黄色染色较明显,表明Wnt与LRP结合较其他组更好;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β-catenin、LRP5、RUNX2的表达,下调GSK-3β的表达,说明骨碎补总黄酮通过激活经典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且骨碎补总黄酮诱导的基因活化呈剂量依赖性。 ORCID: 0000-0002-2031-8644(李晋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原发于气管、支气管的黏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气管、支气管MEC临床资料和CT表现。所有病例行层厚为3mm胸部螺旋CT扫描,其中平扫3例,增强扫描2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3D)和仿真内镜(CTVE)重建后进一步观察。结果 1例气管MEC表现为受累气管壁局部增厚,肿瘤轻度强化。3例左主支气管MEC表现为主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结节,并沿支气管方向生长,平扫肿瘤稍低于或等于肌肉密度,密度均匀;1例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强化,1例见钙化;3例均有气道阻塞性改变,1例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气管、支气管ME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的各重建图像能更完整、清晰地显示肿瘤,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输尿管壁厚度(UWT)对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后结石清除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并行ESWL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ESWL术后碎石效果分为碎石清除组和结石残留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碎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筛查缺血预适应大鼠心脏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的表达变化,寻找与缺血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微小RNA.方法 SD大鼠随即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预适应组(IP),每组3只.应用手术套管法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5min缺血、5min再灌,三个循环).建模4h后取材提取RNA,应用微小RNA芯片技术检测IP组非缺血再灌注区(a)、IP组缺血再灌注区(b)和假手术组(c)心肌组织小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同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区心肌有4个miRNA上调,5个miRNA下调;缺血预适应组非缺血再灌区有23个miRNA上调,包括三个肌肉特异表达的miRNA(mir-1、mir-133和mir-206),另有9个miRNA表达下调.结论 在心肌缺血预适应过程中,心肌微小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微小RNA可能对缺血预适应介导的抗心律失常起重要调节作用,为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系统存在雄激素受体(AR),雄激素的心血管作用部分由雄激素受体介导,雄激素能够通过雄激素受体对心肌发挥直接的保护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防治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醒脾胶囊通过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修复肠道屏障且调节RhoA/ROCK2信号通路抑制肠道运动亢进,缓解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r)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SPF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洛哌丁胺组和醒脾胶囊高、低剂量组。采用高浓度番泻叶水煎剂连续灌胃14 d制备脾虚型FDr膜型。依据临床脾虚泄泻诊断标准,动态采集并量化排便情况、体质量、饮食量、疲劳程度、皮毛情况等大鼠宏观体征;28 d测定小肠推进率并取结肠组织和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和结肠组织中VIP含量,通过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和蛋白质印迹法评价结肠屏障完整性、肠道运动及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14 d后,模型组大鼠便多稀溏,体质量增长减缓,喜眯眼蜷卧,毛枯少泽,食少乏力,量化后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显著升高(P<0.01),小肠推进率明显上升(P<0.01),血清和结肠组织中VIP含量升高(P<0.01)。HE染色提示模型组结肠黏膜层不完整,可见...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质量分数1%阿托品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进展的防控作用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屈光状态正常的3周龄三色豚鼠69只,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9只、FDM模型组19只、FDM+阿托品组19只和阿托品组12只。采用半透明乳胶气球遮盖右眼的方法建立FDM模型, 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实验干预;FDM模型组单纯遮盖右眼4周;FDM+阿托品组遮盖右眼4周, 同时每日使用1%阿托品凝胶点眼1次;阿托品组每日使用1%阿托品凝胶点眼1次, 共4周。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周和实验4周时采用带状光检影镜进行屈光度测定, 采用眼科A型超声仪测量眼轴长度。实验4周时采集完整眼球制作石蜡切片,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集后极部巩膜组织, 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巩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巩膜组织蛋白质质谱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FDM模型组、FDM+阿托品组和阿托品组实验眼不同时间点屈光度总体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38.892, P<0.001;F时间=167.27...  相似文献   
108.
背景 乳腺癌骨转移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骨微环境中成骨细胞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存活并形成微转移,但目前鲜有成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作用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讨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4T1和MDA-MB-231细胞迁移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超高速离心法提取MC3T3-E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 tracking analysis,NTA)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外泌体特性;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分析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4T1和MDA-MB-231细胞迁移的影响;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C3T3-E1来源的外泌体对乳腺癌4T1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MC3T3-E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膜结构囊状小泡,直径分布为100~200 nm,且表达外泌体标志蛋白Alix和TSG101。CCK-8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浓度为20μg/mL的MC3T3-E1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不影响乳腺癌细胞的活性,30μg/mL、50μg/mL的外泌体能够降低乳腺癌细胞活性。划痕实...  相似文献   
109.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Mobi-C间盘组和ROI-C融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半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1±5.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目测类比评分、颈椎JOA评分以及拍摄X射线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2-7Cobb角、C0-2Cobb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椎斜率、T1倾斜角、C7倾斜角、胸廓入口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分析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颈椎JOA评分显著增高(P...  相似文献   
110.
目的:为功能性喉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数据。方法:对50例结构完整的喉标本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提供了喉重建术相关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甲状舌骨膜、环甲韧带、弹性圆锥和方形膜等共75项按性别分组的测量数据。结论:为临床功能性喉手术以及喉功能重建提供了形态学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